人這一生所為何來?稻盛和夫對于此問題有一句精彩的解答:為了做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而來。人生的整個過程就像磨刀,生存的目的和價值就在于努力不懈地付出、腳踏實地得行動,兢兢業(yè)業(yè)的求道,以提升心性,修養(yǎng)精神,使自己能夠帶著比出生時更高層次的靈魂離開人世。所謂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yǎng)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得到的場所。
電影《非誠勿擾》里最經典的臺詞,莫過于“人生是一場修煉”了。人生的修煉就是要修自己,能夠適應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去學會生活,無論處在任何優(yōu)劣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下,都能夠坦然面對,不會因為環(huán)境與狀態(tài)的改變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就象佛語說過的:天若下雨了,正好在家休息,可以安靜的看看書;天晴了,可以出來曬曬太陽,開心的外出訪友或做自己該做的事務;天冷了,跑步御寒可以鍛煉身體。所謂“大智若愚”,是說大智慧者心胸博大,自然容納萬象,也就見怪不怪!所以貧窮的時候是在考驗你的意志是否堅強?低落的時候不可輕言放棄,煩惱的時候需要自我調節(jié)。每一種環(huán)境,都是對自我的考驗,都是人生的修煉。那么,一個人的人生究竟該如何去修煉呢?
從孤獨到無畏
人這一生,無論你達到多么高的境界,孤獨是必須的修煉。當你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人人都離你是遠的,正所謂,有錢時是朋友來認識你,沒錢時你才能認清朋友。孤獨在于當你艱難的時候,沒有人會雪中送炭;孤獨在于當你有成就的時候,很多人會來錦上添花。而大部分人最難熬過的就是這個階段,這個時候,人最孤獨。成功者注定是終生孤獨的,因為一個沒有經受過孤獨的人,不可能真正的成熟;孤獨發(fā)自內心而與生俱來的。孤獨不是清高,而是思考;孤獨不是封鎖自我,更不是拒絕。
孤獨是在等待中,積蓄能量,厚積薄發(fā)。當你學會了受傷了一個人舔傷口,你才懂得從一個地方跌到了不僅能爬起來,而且還能邁開步伐走起來的價值;你才知道打掉的牙不能下咽而要吐出來的無畏!你才覺得通天的大路才是致命的誘惑,而羊腸小道卻在引領你探尋光明!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療傷,你需要重復跌到爬起,你需要伶俐、清醒、敏捷,你需要一次又一次面對黑暗,你需要在九死才得一生中迎接每一個日出和日落。你才知道失敗原來是人生的主旋律!孤獨將你一步步引向了無畏,或者說只有孤獨過,才能真正的無畏。
任正非每天都在危險中度過,張瑞敏每天都在如履薄冰,黃鳴每天都在為未來憂思。成功是什么?成功是躲在危險里的天使。危險是不可預料的,預料到了也沒有用,因為你并不知道危險的過程與后果,沒有沒有危險的行業(yè)和人生,也沒有只有機遇的危險,危險早晚要來臨,它不隨你的心情與財富,也不隨你的回避與防范。有時候,危險沒有發(fā)生并不代表不存在。但無論危機多么復雜,你都要明白這只是個新開始。就像無論彩虹多么美麗,你都要明白它永遠不是最后。危險注定伴隨人的生命一起成長。人每一天都在危險中度過,每一天都在抓機遇的靈魂。但是危險仍是占據了上風。
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果不懂得修煉,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這樣會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卻發(fā)現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但是也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練,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終于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白蛇精修煉了一千七百年才化身為白娘子,在西湖橋上與許仙相遇。而《西游記》里孫悟空先是修煉了三百多年,后又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前后八百多年,才有機會保唐僧西天取經。修煉不僅僅屬于僧道和尚的專利,更不是惟獨隱靜處深山老林才能修心養(yǎng)性;修煉人人可為,無處不在,無時不可;就如同古人云: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人一生的壽命不過百余年,要想活得精彩,不愧對自己的人生,當然更要懂得自我修煉。人生是在不斷修煉自已的同時,逐步來完善自已的一種過程。每個人都必須去認真了解自已的能力,并用它來創(chuàng)造自已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