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沼氣情緣 |
轉自:沼氣中國 |
據(jù)新華網(wǎng)消息,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插隊期間,建成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本網(wǎng)編輯一組相關報道,與沼氣同仁同喜! 第一篇: 新華網(wǎng)報道 原文標題:習近平陜北插隊經(jīng)歷:建成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組圖) 在送習近平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 延安市沿210國道向東北方向大約70公里,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zhèn),隸屬于延川縣。從地名上這個“驛”字可以看出,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據(jù)《史記》記載,在秦代的時候,都城通往北方包頭一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經(jīng)過文安驛。 搬運行李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現(xiàn)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的石春陽至今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后生,平時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fā)現(xiàn)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當,嘴里嘀咕說,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后來證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里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一箱子書。”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住過的窯洞 陜西第一口沼氣池 據(jù)石春陽講,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nóng)村在搞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幾天后,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地區(qū)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習近平給社員們講述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大多數(shù)鄉(xiāng)親們聽得云里霧里。習近平知道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70年代初,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fā)展農(nóng)村沼氣的號召,在時任村支書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建沼氣60口,這口沼氣是保留的其中之一。沼氣主池的規(guī)格為:深3米,直徑2.8米,用石板環(huán)砌套制。形成圓柱體瓦罐型池體,容積12立方米。進料口設計為30度,斜坡式,寬0.4米,長1.4米;長方形石板套制;出料口設計為寬1米,長1.2米,石板套制,均用水泥勾縫組裝而成。沼氣的發(fā)酵原料以畜禽糞和青干草粉碎,堆漚,發(fā)酵入池后產(chǎn)氣。供做飯和照明使用。 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xiàn)場會在這里召開,村上做了經(jīng)驗介紹。2007年10月,按照沼氣建設新技術,此井在原先的基礎上改造維修為旋流布料自動循環(huán)高效沼氣池,繼續(xù)為老百姓服務。
第三篇:梁家河歲月
資料來源:經(jīng)濟觀察網(wǎng) 導語:1969年初冬,16歲的習近平來到陜北的延川縣,開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隊歲月。 經(jīng)濟觀察報 記者 張延龍 1968年底,毛澤東發(fā)出指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北京形成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高潮。1969年初冬,16歲的習近平來到陜北的延川縣,開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隊歲月。 90年代編訂的《延川縣志》記載,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識青年來本縣落戶插隊。知識青年們搭乘知青專列,從北京駛往陜北,一天一夜后,抵達陜西銅川站,然后換乘汽車,穿越黃土高原上的千丘萬壑,來到延安,繼而被分配到各縣、鎮(zhèn)、村。 北京知青吳乃華在《我的知青歲月》中回憶說,這一路,“全是土路,一輛接一輛汽車行駛在陜北的塬上,揚起了漫天的黃塵,人人都是灰頭土臉”。從銅川到延安,大約有200公里左右的路程,習近平先到延安,繼而被分配到距離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縣,最后,到了文安驛鎮(zhèn)。 文安驛鎮(zhèn)坐落在延川縣和延安市之間的山嶺中,古時曾設文安縣,隋朝撤縣并入延川縣后,又一直設驛站,遂稱文安驛。 78歲的石玉興,當時是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他向本報回憶說,社員們吃過早飯就出發(fā)了,趕著毛驢車,帶著孩子,沿著山路趕了大約兩個鐘頭,到了文安驛公社大院,看見了“一群十六七歲的小伙兒和姑娘”。“文革”期間,先后有兩萬八千名北京知青來到當時的延安地區(qū)插隊,其中大部分人是1969年初來到延安地區(qū)的各個縣農(nóng)村的。當時延川縣接納的千余名北京知青,全部來自海淀區(qū),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還是清華大學附中的學生。 公社已把名單提前分好,各大隊支書根據(jù)單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點名確認后,社員幫助知青拿箱子鋪蓋行李,知青跟在社員后面回大隊。石玉興和社員們帶著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 回到村子,習近平被安排住到村民張侯娃家院內(nèi),當時,住在1號窯洞內(nèi)的知青,分別是習近平、雷平生、王延生、戴民、楊今生、佟大民。如今,這座院子仍保留著當時的原貌,院子坐北面南,背靠著一座小山丘,東側有一棵槐樹,由西向東分布有三孔窯洞。窯面上題有“為人民服務”,兩側豎讀“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落款為1970年。 在當時,延安廣大農(nóng)村仍然是“毛驢馱水,牛耕地;煤油點燈,粗布衣”,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窯洞里沒有木板床,只有一盤土炕,很多人擠在一起。 與黑龍江、內(nèi)蒙古、云南等地的兵團知青最大的不同是,陜北的知青基本是“撒”在延安山溝里的,有的村子四五人,多的十幾人,延川籍的延安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梁向陽說,“這些知青接觸到中國最貧窮地區(qū)的真實情況,而不像兵團知青那樣始終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整體,與百姓沒有更深切的接觸。” 沒聽他叫過苦 當被問起對習近平的第一印象,石玉興說,“有知識,愛讀書”。幫知青搬行李的那天,曾發(fā)生過一個小插曲,讓村子里的老人至今印象深刻:有位社員率先挑了一個小箱子,結果路上歇息時,發(fā)現(xiàn)他搬的箱子比其他人都沉,一度好奇“里面是不是金元寶”。 后來才證實,那個小箱子是習近平帶的,里面全是書。 但是,知識青年們來到農(nóng)村,首要任務是勞動。延安方言中,把勞動叫做“受苦”,與平原地區(qū)不同,黃土高原上山多、地少、缺水,耕作條件分外艱苦。 來到梁家河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習近平在村里的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石玉興說,習近平的工作是鏟土。 在黃土高原上,平地是珍稀的資源,《延川縣志》顯示,全縣地面傾角15度以下的平緩地,僅占土地總面積24%左右,25度以上傾角的陡坡地占土地總面積接近60%,地形復雜,大量農(nóng)耕地位于河道、溝壑的坡面上。 而按照統(tǒng)計,傾角25度以下的平緩地,糧食畝產(chǎn)量一般在150公斤~300公斤,而傾角25度以上的陡坡地,由于重力侵蝕活躍,水土流失嚴重,畝產(chǎn)量僅為20~30公斤,基本不宜耕作。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陜北地區(qū)開始大面積進行土地治理,主要內(nèi)容是在山坡上平整梯田,以及在溝道中打壩淤地,即打淤地壩——從溝道兩側山體鏟土,填入溝道,同時在溝道中用泥土打壩攔截汛期洪水,淤地、漫平、造田。陜北民間流傳:“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坡”、“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 打淤地壩是艱苦的工作:從山上鏟土、填溝、修壩,全部要依仗人力。石玉興說,一開始,北京知青們干活并不行,習近平2000年接受《中華兒女》專訪時也曾透露,自己年齡小,開始干活很隨意,還曾臨陣脫逃回過北京。 在當時,習近平從父母處得到的唯一好處,就是遺傳了一副強健的體魄,很快,他就適應了農(nóng)村的艱苦勞動。村民們回憶,當時習近平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農(nóng)歷二三月,陜北冰雪初融,他常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冰水中打壩,“手上磨得都是泡,沒聽他叫過苦”。 在2003年,習近平接受央視《東方之子》專訪時,回憶了那段歲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幾乎沒有歇著。下雨刮風在窯洞里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還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來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 黨支部書記 2005年,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接受過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采訪。他說他當年在延川農(nóng)村插隊,是過了“五關”的歷練: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出人意料的是,第一關不是勞動、思想,而是小小的跳蚤。 他說,“當時跳蚤搞得我們痛不欲生。我皮膚過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膿包,全身長瘡啊,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呢?嚴重到我們把六六粉撒到床單上睡覺,否則治不住跳蚤。三年以后沒事了,硬扛過來了……” 在當時,陜北農(nóng)村,人們除了每年夏天在村前小河洗上有數(shù)的幾次澡之外,一年四季幾乎再也洗不到澡,虱子、跳蚤等寄生蟲根本無法消滅。最后,“虱子多了不癢”,知青們慢慢習慣了這種生活。 即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習近平也沒有忘記不斷讀書。在石玉興的記憶中,習近平經(jīng)常在煤油燈下看書,“都是磚頭厚的書,有時候吃飯也看”,村民們都覺得他是個“愛學習的好娃”。 經(jīng)過艱苦的勞動鍛煉,1974年,習近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據(jù)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梁家河村農(nóng)民黨員梁玉明回憶,他介紹習近平入黨“完全是因為習近平本人表現(xiàn)好,踏踏實實干,有想法,能團結群眾、團結隊干部”。 2003年,福建省外大學校友會等機構編撰《福建博士風采》叢書,首卷入編習近平等381位博士的文章,所收錄的習近平自述說,“回想我剛下鄉(xiāng)的時候,大概有二三十個知識青年,都是軍隊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當兵走了。近一年時間里就我一個堅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獨。但當我適應了當?shù)氐纳,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樂。” 自述中說,“我先后寫過十份入黨申請書,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獲批準。后來村里和公社要留我,又將我的入黨問題交到縣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黨問題時,當時的縣委書記說,這個村姓氏矛盾復雜,他‘整社’整得好,需要他留下來繼續(xù)鞏固;他爸爸的結論在哪兒?沒有,不能因此影響他入黨。所以就批準我入黨,而后讓我當了大隊支部書記。” 入黨后不久,習近平被選為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石玉興說,大家選習近平,是因為他“踏實肯干,聰明好學,能帶領社員搞好生產(chǎn)”。 陜西第一口沼氣 11月13日,記者在梁家河村看到,這座安靜的小山村普通而整潔,在一些地方,依然可以看到習近平當年“帶領社員搞好生產(chǎn)”的痕跡。 一些村民還記得,路邊有一塊玉米田,“是習近平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時帶領社員打壩打的”。一進村,就看到顯眼處有一塊石碑,寫著“陜西第一口沼氣”,石碑后的墻上是宣傳畫,兩旁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堆哟ǹh志》記載:1974年5月,延川縣革命委員會設沼氣辦公室,并確定縣農(nóng)場、梁家河、延水關為沼氣試點。 1974年8月,北京插隊知青習近平在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建成本縣第一口沼氣池。 當時,習近平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介紹四川利用沼氣的報道后,找到北京支延干部張之森,談了想在梁家河試驗沼氣的想法,延川縣委研究后,決定派習近平等6人前往四川學習。“從四川回來后,習近平帶領我們社員建成了沼氣池,這也是陜西第一口沼氣”,石玉興說,解決了農(nóng)民的做飯、照明和施肥問題。 梁向陽回憶說,“我記得大概是三四年級的時候,縣里發(fā)文件,讓全縣人學習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大辦沼氣的經(jīng)驗,我也參加過挖沼氣池的義務勞動,F(xiàn)在回過頭來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建沼氣池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農(nóng)村革命:一是能徹底解決農(nóng)村人的燒火做飯問題,解放生產(chǎn)力;二是有效解決農(nóng)村的肥料短缺問題;三是因建沼氣池能引起農(nóng)村的‘廁所革命’和公共衛(wèi)生革命。” 1975年,習近平被鄉(xiāng)親們推薦進入清華大學讀書,告別了梁家河的知青生活,進入另一個世界。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了七年隊,鄉(xiāng)親們沒有因為他是‘黑幫’子女而歧視,相反選他入了黨,選舉他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讓他放手工作。”梁向陽說。 他在離開梁家河的那天早晨醒來,發(fā)現(xiàn)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站在院子里為他送行,他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欄目采訪時說,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鼻子。當時是10月深秋,全村人排了很長的隊送習近平,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幾十里路送他到縣城,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里打地鋪睡。第二天,他們一同到照相館照了紀念照——那是他們第一次照相。 7年的時間里,習近平從一個16歲少年、“城里的孩子”,到遠離北京千里之外黃土高原上的陜北農(nóng)村,經(jīng)過一步步磨練,成為樣樣農(nóng)活精通、業(yè)績突出的村黨支部書記。他在自述中說,“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 他說:“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使我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