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臺記者滿朝旭獨 河南臺記者朱圣宇 張海鋒 河北臺記者曲冠華)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已正式通水一個多星期,到本月底,江水將進入北京,而此時,對工程的質疑也隨之而來。19號,自稱物理學博士的華人網(wǎng)友“馬可安”發(fā)布了一篇題為《南水北調通水已然完全失敗》的博文,引發(fā)大量微博大V轉發(fā)。文章的質疑包括冬季渠道結冰、水流速度過慢、 泥沙沉積、水資源浪費等問題。
那這些質疑是不是有道理。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質疑,冬季渠道結冰是不是影響輸水?最近幾天,微博上陸續(xù)有網(wǎng)友發(fā)文反映:“北方太冷了,水半道都凍成冰了。”、 “河北西黑山處渠道表面已經結冰”、“山東境內溝渠直接凍住”等情況,看起來這些現(xiàn)象似乎驗證了馬可安的說法。
冬至節(jié)氣已過,北方地區(qū)呈現(xiàn)出一幅大地冰封的景象。在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河北保定段,一天中最低氣溫已達零下7攝氏度,我們看到干渠中已經零星出現(xiàn)了薄薄的冰片。
隨著天氣進一步變冷,結冰是否影響輸水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南水北調河北段設計總工程師李聚興介紹,在設計之初,他們就考慮到了氣象因素:
李聚興:水是流動的,正常年份零下4、5度都沒問題,不會形成阻水、影響輸水的情況。極端寒冷年份,零下16、17度吧,可能形成冰蓋兒,但不影響輸水,水在冰底下走。比較危險的是溫度上升以后,冰蓋兒一解體,變成大的冰塊兒,那時候就非常危險。
相對明渠來說,浮冰對暗涵的危險系數(shù)更高。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在河北保定境內的西黑山分水口一分為二,一支明渠通往北京,一支暗渠通往天津。寒冬到來,南水北調中線西黑山管理處已經在暗渠進水口設置了攔冰索和排冰閘,保證丹江水在冬季也能正常輸送。
西黑山管理處高級主管張超偉:天津干線只有一個進水口,冬季有的時候這個地方氣溫比較低,容易形成一些浮冰,進入箱涵對工程的運行有一定隱患。
其實,為了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結冰問題和浮冰危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地下箱涵輸水結構的地方,都有類似于西黑山攔冰索和排冰閘的裝置。
南水北調河北段設計總工程師李聚興:冰比水要輕,都在表層,我們在每一個輸水倒虹吸前面都有攔冰索,把它攔在那兒,旁邊還有一個排冰閘,把冰排到外邊來,不能影響總干渠輸水。
實際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最北段,也就是北京到石家莊段結冰概率最高,但它是中線最早完工的斷面,并從2008年開始就陸續(xù)向北京多次應急調水,也積累了多年冰期輸水經驗,一切運行正常。
那么第二個疑問,水流是否過慢?馬可安的文章稱,根據(jù)通水時中央電視臺視頻中大黃鴨的漂流速度,算出平均流度為每秒十厘米,輸水量是每秒22.4立方米。他認為,工程設計流量為每秒350立方米,這個流速不到設計的十分之一。
對此,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中央臺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這種說法完全沒有常識,水的速度是根據(jù)調水量來決定的。
負責人:水的流速是受到流量控制的,根據(jù)供水量確定了我們各個渠段的輸水量,輸水量確定以后根據(jù)渠道這個流速就定死了,現(xiàn)在沿線有些分水口還沒有用,現(xiàn)在只有北京開始用了,如果要說流速的話那就是很小了。
第三個疑問,干渠是否有泥沙堆積破壞工程?馬可安寫道,“98%的泥沙沉淀在丹江口水庫,很快水庫將完全淤塞。”、“因大量泥沙沉淀,所以開閘放水后水流緩慢,導致更多泥沙沉淀,最終徹底毀掉輸水工程。”但是這位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根本不會出現(xiàn)。
負責人:取水高程是140米,而大壩淤積高程比我們要低的多,所以水庫(丹江口水庫)泥沙不會進入到干渠內,另外沿線的總干渠的河流都是立體交叉的,泥沙也不會進來。
最后一個疑問,是否會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馬可安評價南水北調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看能夠調來多少水,值多少效益,和耗費相比合不合算。”根據(jù)官方的數(shù)據(jù),南水北調中線多年平均調水量會達到95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的損耗是肯定有一定比例的,但談不上浪費。
負責人:水利用的系數(shù),也就是損失量是16%的比例,實際上我們通過這段運行,都比這個數(shù)小,另外根據(jù)已建其他工程的類比,還有國外工程類比,渠道工程用的時間久了,損耗是會越來越小的。水資源的浪費這個說法不準確,但是輸水有損失是真的,所有的工程不能做到一點都不滲,滲漏到沿線的地下,現(xiàn)在沿線地下水也是很匱乏,蒸發(fā)更是不可避免,水到哪兒都有蒸發(fā)的問題,說浪費那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