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領(lǐng)先全大陸于今年實施垃圾強制分類。上海市長應(yīng)勇27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上海將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也已正式提交立法,未來上海市民若不按標準進行垃圾分類,將會被收運單位拒收。
上海市第15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27日上午開幕,應(yīng)勇于會中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上海將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深入推進垃圾收運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wǎng)融合",開工12個、建成十個垃圾資源化利用設(shè)施,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垃圾綜合治理的良好局面。
大陸"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回收"原分屬兩套系統(tǒng)并行運作,"兩網(wǎng)融合"即是將兩體系從源頭投放、收運、末端處置進行整合,方便民眾進行分類投放,并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上海解放日報指出,去年上海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運量接近2.6萬噸,年均生活垃圾產(chǎn)生量超過900萬噸,給資源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很大壓力。自2000年成為大陸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以來,上海就積極為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推動多項基礎(chǔ)性工作。
去年底在臺北舉行的雙城論壇主題即為"循環(huán)經(jīng)濟",當時上海市常務(wù)副市長周波率團前來參加時,與臺北市政府交流的其中一項重點議題也是垃圾分類回收。
研議多時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已提交本屆上海人大會議進行審議和表決,可望在今年正式生效實施。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貴玉昨天針對這項條例進行說明時表示,"制定條例是提升城市管理水準和文明水準,建設(shè)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需要。"
該條例一旦完成立法并實施,代表上海將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的城市。該條例其中一項原則是"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不處置"。也就是,未來上海市民若不按標準進行垃圾分類,將會遭收運單位拒收。
上海市生活垃圾目前實行"四分類"標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乾垃圾。有害垃圾指廢電池、廢燈管、廢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huán)境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生活廢棄物;可回收物指廢紙張、廢塑膠、廢玻璃制品、廢金屬、廢衣物等可回收和可循環(huán)利用的生活廢棄物。
濕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廚余、花卉綠植、中藥藥渣等易腐的生物質(zhì)生活廢棄物;乾垃圾即上述除外的其它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