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排澇神器”升級,迎戰(zhàn)夏汛更安心

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工程一期工程項目現(xiàn)場。
長沙老城區(qū)的地下“主動脈”——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工程即將迎來關鍵節(jié)點。去年暴雨中,階段性完工的紅旗渠緊急排澇3.2萬立方米,被市民譽為“排澇神器”,如今,這條承載著城市防澇與生態(tài)使命的“生命線”即將全面貫通。
今夏汛期如何化被動為主動?4月13日,三湘都市報記者深入施工現(xiàn)場,探秘工程進展及防汛準備。
攻堅“地下迷宮”
一期工程總體進度已達96%
湖南烈士公園東門一處深達8米的豎井下,直徑2.6米的管道正以每日8米的速度向前頂進。“目前一期工程總體進度已達96%,僅剩烈士公園內部分頂管和湘湖污水處理廠永久泵站改造待完成。”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紅旗渠項目負責人涂敏介紹,“項目預計5月30日前完成全部管網建設,10月底泵站完成主體建設,2025年底前一期工程將全面投用。”
涂敏介紹,施工難點在于“地下迷宮”般的復雜環(huán)境,管線交錯、地鐵線路穿越、老舊資料缺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僅頂管施工就需穿越7條地鐵線,協(xié)調難度極大”。
紅旗渠是長沙城區(qū)兩大水系之一,是城市的地下“主動脈”,承擔著長沙城排污功能,匯水區(qū)范圍為浦元路以北,朝陽路、車站路以西,瀏陽河以南,芙蓉路以東的老城區(qū),主干渠全長約10公里,匯水面積1166.13公頃。由于年月久遠,紅旗渠老化嚴重,需進行修復加固改造施工。
紅旗渠水系排水改造工程不僅是長沙市落實中央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督察整改重點項目之一,也是全國首例老舊城區(qū)水系成建制、系統(tǒng)性提質改造工程,覆蓋芙蓉區(qū)、雨花區(qū)、天心區(qū)11.66平方公里面積老城,新建14公里管道,采用Ⅲ級鋼筋混凝土管、玻璃鋼夾砂管等新材料,設計壽命50年。
項目分三個子項,包括溢流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新建7.4公里的截污干管、2.7萬立方米的調蓄池、7座智能截污井和4.2公里出水壓力管,并對湘湖污水處理廠前泵站和截污坎改造;內澇整治工程,主要對三角塘泵站、省水利院周邊雨水管網進行提標改造;結構修復加固工程,主要對約6.4公里主渠和2公里支渠支管進行結構修復加固處理。
智能截流井+調蓄池雙保險
防汛“黑科技”將啟
“2024年暴雨時,我們連夜打開截污6號、9號井排澇。今年可以直接通過截污7—1的智能截流井接入至截污干管,比去年打開的速度更快,流量更大!”涂敏指著湘湖路一處智能井介紹,“目前項目團隊已對老渠進行了清淤,最大清淤厚度達到1.5米,擴大了老渠的洪水容量。疏通五一路等堵點,并新增2米過水涵管,能夠快速地排澇。5月底截污干管全線貫通后,調蓄和過水能力將比去年更強。”
與此同時,2.7萬立方米的調蓄池主體工程已完成70%,在2025年9月將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紅旗渠調蓄池項目負責人曾汝峰表示,這座“地下水庫”可暫存雨洪峰值流量,待水位下降后緩慢排入污水處理廠,既防洪又防污染。“項目4月底主體結構完工,項目建成后將與紅旗渠一期形成‘截流調蓄分流’三級防護網。”曾汝峰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紅旗渠調蓄池項目是全國首批老城區(qū)舊渠改造重點項目的一部分,位于烈士公園躍進湖區(qū)域,作為整個項目的核心樞紐工程,具有2.7萬方有效蓄水容積,在紅旗渠溢流污染控制系統(tǒng)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超出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的雨污水起到臨時調蓄的效果,將助力改善長沙東部老城區(qū)的溢流污染控制及內澇整治問題,保護瀏陽河水環(huán)境。
聲音
去年“蹚水上班”,希望今年“暴雨不慌”
“去年積水淹到大腿!”在長沙火車站西廣場經營便利店的王女士回憶,2024年6月暴雨時,積水曾讓店鋪停業(yè)3天,得知紅旗渠“大動脈”即將完工,她安心許多,“去年水下去得很快,原來是將已完工的部分提前投用,希望今年暴雨不用蹚水了”。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紅旗渠應急排澇3小時排空3.2萬立方米積水,相當于15個標準泳池,助力火車站3天排出10萬立方米澇水。
家住湘湖社區(qū)的劉爹爹則對水質改善感觸頗深:“以前下雨后瀏陽河漂滿垃圾,前不久長沙暴雨,垃圾明顯少了。”記者了解到,項目通過雨污分流,將污水引入截污干管,雨水經調蓄池凈化后排放,預計每年可減少6萬噸污染物入河。
備汛
防汛沙袋等物資已就位
“電驢突擊隊”巡查聯(lián)動
項目工地上,防汛沙袋、水泵、救生衣等物資已碼放整齊。曾汝峰透露,項目組建了30人應急搶險隊,并開展多次模擬強降雨、管涌等場景的演練,“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搶險響應時間不超過15分鐘”。
涂敏團隊的“電驢突擊隊”仍在老城區(qū)飛馳。因施工點分散、道路狹窄,車流量大,為圖便捷,10余臺電動車成為巡查標配。“今年我們早早開始準備汛期防汛預案工作,對項目周邊的水文情況進行了詳細監(jiān)測和分析,摸清楚往年汛期水流量等數(shù)據(jù),同時,和相關部門緊密溝通協(xié)作,建立了聯(lián)動機制。我們還組織了多次防汛演練,讓施工人員熟悉在汛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該怎么應對。”
2025年底,這條地下“新紅旗渠”將徹底激活。屆時,長沙東部老城區(qū)排水能力提升至70萬立方米每日,內澇防控標準達3年一遇,溢流污染削減率超80%。“它不僅是排澇工程,更是生態(tài)工程、民心工程。”涂敏望向湘湖污水處理廠的方向,“未來,雨水回用、智能調度等‘海綿城市’理念將逐步落地,讓長沙既有‘面子’,更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