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到11日早晨,江門、陽江和珠海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清遠、韶關和肇慶出現大雨局部暴雨。11日白天,廣東省大部有大雨到暴雨,部分市縣有大暴雨。
廣東全省氣象站網的監(jiān)測數據顯示,10日8時至11日8時,廣東共有10個氣象站錄得250 mm以上的特大暴雨,其中江城區(qū)埠場鎮(zhèn)錄得全省最大雨量436.1mm。
深圳市遭遇被稱為“2008年以來最強”的暴雨,城市出現嚴重內澇,車道變成“河道”,城市變成“水城”。深圳市發(fā)布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珠海市也發(fā)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為此,小編為您盤點2011、2012年我國城市部分暴雨事件,看看專家是怎么給建造“城市良心”支招。
我國部分暴雨事件
2012年國內部分暴雨事件分布圖
暴雨特點
1.時間分布較前,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7月所占比例超過50%
2.總降雨量較大,多次降雨總量創(chuàng)歷史記錄
3.降雨強度大,降雨量在300mm以上的次數為6次,同時還出現單小時高強度降雨
4. 暴雨呈現降雨集中,局部特大趨勢,造成局部積水難以及時排除
暴雨災害------原生災害
1造成城市內澇,交通癱瘓
2 加劇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
3 航班延誤或取消,列車地鐵運營受阻
4 路基塌方,公路鐵路損壞
5 店鋪住宅浸水、車輛被淹損毀
暴雨災害------次生災害
1 水質污染。
暴雨發(fā)生初期,地面產生徑流往往攜帶著地表污染物及排水管道中的混合污水溢流進入江河、湖泊水體中,造成江河、湖泊中水體污染。2012年8月23日佛山暴雨,排水泵站排澇導致河水污染,禪城區(qū)汾江河西河段出現大量小魚浮出水面,成群往南游動。
2 文物損壞。
北京暴雨受損文物超163處 經濟損失達8.5億元
其他
暴雨事件發(fā)生時,涌現出大批積極先進事跡,武警消防戰(zhàn)士及熱心市民的積極參與為城市內澇防治、降低人員傷亡起了很大作用。
網絡論壇及微博中,城市暴雨導致的內澇創(chuàng)造一種網絡娛樂氛圍,引發(fā)眾網友調侃。2011年6月18日武漢暴雨,“海景”勝地在微博上崛起,到武漢去看“海”,成為網友熱力推薦的事;2011年6月18日杭州暴雨導致西湖水位上升,部分親水平臺、走廊被淹沒,網友戲稱為“水漫金山”;2011年6月23日北京暴雨淹城,網友戲稱“歡迎到首都看海”,微博呈現“二環(huán)看海,機場觀瀾”;2011年6月28日長沙暴雨,網友調侃長沙暴雨,選出廣場聽濤(火車站前廣場)等海景版新八景。
對于暴雨發(fā)生時人為原因加劇城市經濟損失的行為,相關責任人受到撤職或降職處分。2011年6月份武漢市連遭特大暴雨,中心城區(qū)漬水嚴重,因缺乏有效應對措施,水務部門被問責,有3位領導被撤職或降職。2012年5月16日儋州市的暴雨造成那大中心校3名小學生溺亡,那大中心校校長因此被撤職等。
專家支招
需要進一步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城市暴雨成因、降雨規(guī)律及其危害程度,以及防范措施。以下措施可供參考。
(1) 就地排除雨水徑流。通過設置滲透設施(例如滲水坑、滲水渠)、增加地表植被(例如洼地植草)、建立透水路面、屋頂池塘,可以降低或延緩降水徑流、美化環(huán)境與減少污染。此措施占地較少,在各城市中推薦使用,特別在北部水資源缺乏地區(qū),通過屋頂池塘與供水系統(tǒng)連用,雨水用于沖廁、消防,達到利用資源、節(jié)能與減少雨水徑流的效果。
(2) 在雨水口控制雨水徑流。設置落水管蓄水(例如集雨桶)、修建地表池塘(例如濕地)。此措施需要較大空間,適用于建筑密度較小地區(qū)。在南方沿海一帶,多樣的植物為濕地建造提供基礎,達到利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凈能力凈化水質且可以起到滯水儲水的作用,如杭州周圍就有西溪濕地供旅游且利于凈水滯留。
(3) 推行大范圍的規(guī)程、活動、禁令等管理措施。政府可通過活動宣傳可持續(xù)排水思想,倡導城市綠化、能源節(jié)約,通過禁令限制污染物、減少徑流攜帶污染物質,達到降低雨水徑流與防止污染徑流的作用。
(4) 加強排水軟件應用與研究,模擬城市暴雨事件水文過程。利用軟件對規(guī)劃工程進行模擬,可預測城市水文狀況,選擇最佳工程方案。例如國外研究中,將GIS軟件數據與SWMM-LID(低影響開發(fā))軟件模型結合,通過界定地形條件建立滲濾系統(tǒng),模擬暴雨發(fā)生時的徑流量以及污染負荷,評估工程效果。
(5) 劃分風險管理層次,完善內澇及疾病風險管理。對暴雨洪災后的公共衛(wèi)生,相關部門應進行風險評估,杜絕傳染病二次傳播。另外,有關文獻指出了通過劃分城市排水管網系統(tǒng)風險管理的層次及其重點,確定不同應對措施,降低內澇風險。例如對于城市局部性的積水問題,可以通過對局部積水點進行改造予以解決;對于城市較大范圍內的地表洪水現象,設計地表洪水的流動路徑,給洪水以出路,減少災害鏈的連鎖和放大效應。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李樹平教授及其課題組研究成果。
轉載本文請標明出處:轉自《給水排水》雜志微信,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