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方案賞析|垂直城市:香港沙田污水處理廠之創(chuàng)新
-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地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大型公交逐漸往地下轉移,促成地下空間開發(fā)多項大型商業(yè)項目。除此以外,地下空間的發(fā)展也可以更多元化,比如容納其他類型的基礎設施。本文就以香港沙田污水處理廠遷至巖洞的方案為例,與大家分享地下空間利用的新思路,探討地下空間可持續(xù)利用的解決之道。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57-4.jpg)
▲沙田污水處理廠重置選址計劃
探索土地供應新來源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占地面積比“鳥巢”和“水立方”加起來的占地面積還要大一些,是香港最大的二級污水處理廠,從1982年開始啟用,每日污水處理量為34萬立方米,現(xiàn)在服務著近70萬沙田居民。但隨著香港人口的快速增長,土地供應緊張,香港特區(qū)政府對這塊位于沙田市中心地帶的28公頃的土地也有了新的設想,目前正在對搬遷方案進行咨詢。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92-4.jpg)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64-4.jpg)
▲沙田污水處理廠現(xiàn)址
在香港,三分之二的土地的石質及環(huán)境適合發(fā)展巖洞,不但可以通過將合適的現(xiàn)有公共設施遷往巖洞以釋放出土地,用以修建房屋或其他用途,而且其他預留的地下巖洞空間也可容納未來項目,用作將來的地下擴建。通過將部分公用設施藏于巖洞,亦可減少對周邊環(huán)境和社區(qū)的不良影響。
香港特區(qū)政府在沙田亞公角女婆山下劃出一塊區(qū)域用于巖洞發(fā)展嘗試,計劃將其作為沙田污水處理廠的新址。選址女婆山是因為該地主要是花崗巖地質,適合發(fā)展巖洞;且該處也沒有破碎帶,又鄰近污水處理廠現(xiàn)址,可以將搬遷成本減至最低。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49-4.jpg)
▲沙田污水處理廠重置選址
除了詳細的巖土勘察、污水處理技術測試、環(huán)境影響評估等,項目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新址所在的巖洞是由一系列復雜的地下通道構成,不僅要在地道網絡中規(guī)劃污水處理的流程,還需要很強的結構支持隧道,同時還有兼顧嚴格的安全措施,將火災等其他災害防患于未然。
污水處理廠新址的巖洞爆破工程將于女婆山地下80至300米深處進行,施工位置以防爆門封閉,以確保安全和降低噪音,洞內通風系統(tǒng)設有除塵裝置。爆破分析顯示,爆破工程產生的音量和震蕩極為輕微,將不會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70-4.jpg)
▲環(huán)境影響評估:氣味采樣、噪音測量、河道水質調查、生態(tài)實地調查、現(xiàn)有沙田污水處理廠空氣監(jiān)測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83-4.jpg)
▲其他同類工程參考圖片
搬遷后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將成為亞洲最大的洞穴污水處理工程,以全新的設施、更先進的污水污泥處理技術提供污水處理服務,同時將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19-4.jpg)
▲擬采用的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和創(chuàng)新應用的方向
設置體驗式參與 消除公眾顧慮
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至女婆山巖洞的方案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沙田地區(qū)周邊居民,因為這是與他們今后的生活、健康,以及居住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大項目,務必要慎重決策。
在對該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時,AECOM的項目團隊意識到,公眾們對搬遷提案最關心的主要集中在巖洞爆破、鉆孔的施工過程中所引起的震動以及日后可能的氣味會不會影響生活等方面。“親身體驗”是影響一個人看法的最直接因素,于是香港政府便想到了要讓周邊居民們親自看看類似的項目。
于是,沙田污水處理廠新址附近的居民和關注該項目的社會團體受邀到香港另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洞穴污水處理廠進行參觀訪問。在參觀過程中,AECOM的項目研究規(guī)劃組介紹了巖洞工廠如何運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以及如何緩解對環(huán)境的損害。在備受關注的氣味問題上,居民們在參觀一個小型除臭設備的運轉情況的同時,還聞了聞未經處理的和處理后的氣味樣品,親身感受了氣味減排措施的成效。
對于巖洞開挖過程中的爆破震動問題,項目團隊并沒有機械地告知大家“會將震動降至最低”,而是通過公共論壇讓他們了解不同的震動水平,使他們在日常經驗范圍內對未來可預知的震動強度有了更易理解、更直觀的感知。
構建多平臺溝通 連結公眾
項目團隊還在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上公開、透明、及時地傳遞信息,廣泛宣傳沙田污水處理廠遷至巖洞的方案、公眾參與活動的詳細情況、項目進度的最新信息、初步的技術評估成果,以及提出緩解和監(jiān)控措施。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91-4.jpg)
▲ 項目官方網站
此外,在YouTube、項目官方網站、電視頻道,以及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設施上,公眾也能隨處看到宣傳視頻,增加對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計劃的了解。
為了收集公眾意見,AECOM項目團隊還舉辦了巡回展覽,進行問卷調查,并設立熱線電話、電子郵件和郵寄渠道征求意見;同時也舉辦了焦點小組和技術會議,邀請專業(yè)團體和環(huán)保團體參與,傾聽他們的呼聲;另外還邀請了北歐洞穴專家進行分享,增進公眾了解,爭取公眾支持。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1807/16/15-58-42-55-4.jpg)
▲ 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巡回展覽
塑造標志化形象 走近公眾
說起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方案,很多香港市民會馬上說:“我知道,就是土撥鼠博士嘛!”土撥鼠博士正是項目團隊的“創(chuàng)意”。一個醒目活潑的吉祥物,往往能以擬人化的方式,給公眾更親切的感覺。圓滾滾的土撥鼠博士是一位巖洞工程專家,頭頂安全帽,身穿橙黃色馬甲,手握長長的鐵鏟,一副隨時要開挖巖洞的忙碌狀。
自項目團隊成立以來,土撥鼠博士的可愛形象便出現(xiàn)在宣傳單張、海報、橫幅、紀念品、以及三維動畫等眾多宣傳材料上。這個標志性的吉祥物有著特別的吸引力,以柔和、親切的方式,深入到市民群體,特別是兒童和年輕一代。
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計劃無疑是一項善用城市地下空間和優(yōu)化社區(qū)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之舉,該方案榮獲了英國工程雜志《新土木工程師》2015年度“地下空間獎之可持續(xù)利用獎”。
創(chuàng)新之舉未必一下子就被所有人接受。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計劃之所以能廣為公眾支持,除了為城市發(fā)展帶來正面成效之外,亦有賴于項目團隊的多樣化溝通方式,這也為正在積極拓展地下空間發(fā)展的內地城市提供了良好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