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感謝 朱彤 博士(留日):東北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歐美同學會理事。現(xiàn)任 東北大學 過程裝備與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所長;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 副總工兼研究院院長 萬年紅 教授級高工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城市環(huán)境研究院 郭興芳 教授級高工,副總工程師;柏金標,浙江開創(chuàng)環(huán)?萍脊煞萦邢薰,杭州求是 膜技術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 ;柴曉利,博士: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慧水務 專家 梁小光:福州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級科研經理 武漢大學海綿城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污泥土地利用專家 楊長明:同濟大學環(huán)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環(huán)境生態(tài)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人工濕地技術國際大咖 趙亞乾教授;美國雨水專家 蘇雨明 博士:美國水資源工程師院資格工程師/奠基成員、 美注冊工程師(P.E.);同濟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李樹平 副教授 、工學博士、系統(tǒng)分析員;北京清源華建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 陳亮 總工程師;西班牙科學院智能控制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 孫聰聰 工學博士;清華大學 環(huán)境學院 賈海峰 教授/博導;上海城建設計研究總院 唐建國 總工;東南大學 呂錫武 教授/博導 ;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城市環(huán)境院 孫永利 院長;智慧水務分院 王浩正 院長;蘇伊士 程忠紅 經理;華博水務 曹仲宏 總經理;上海市水務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副總工;中關村科技租賃 大環(huán)境事業(yè)部 高級項目經理 王川川 等嘉賓 的精彩演講 !現(xiàn)在大家可以觀看直播回放了(進入 中國給水排水微信公眾號 cnww1985,首頁右下角 云直播 ,即可看直播和 直播回放以及 近期直播預告)。
直播回放可以看了!
@所有人:感謝 朱彤 博士(留日):東北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歐美同學會理事,F(xiàn)任 東北大學 過程裝備與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所長;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 副總工兼研究院院長 萬年紅 教授級高工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城市環(huán)境研究院 郭興芳 教授級高工,副總工程師;柏金標,浙江開創(chuàng)環(huán)?萍脊煞萦邢薰,杭州求是 膜技術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 ;柴曉利,博士: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智慧水務 專家 梁小光:福州城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級科研經理 武漢大學海綿城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污泥土地利用專家 楊長明:同濟大學環(huán)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環(huán)境生態(tài)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人工濕地技術國際大咖 趙亞乾教授;美國雨水專家 蘇雨明 博士:美國水資源工程師院資格工程師/奠基成員、 美注冊工程師(P.E.);同濟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李樹平 副教授 、工學博士、系統(tǒng)分析員;北京清源華建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 陳亮 總工程師;西班牙科學院智能控制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 孫聰聰 工學博士;清華大學 環(huán)境學院 賈海峰 教授/博導;上海城建設計研究總院 唐建國 總工;東南大學 呂錫武 教授/博導 ;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城市環(huán)境院 孫永利 院長;智慧水務分院 王浩正 院長;蘇伊士 程忠紅 經理;華博水務 曹仲宏 總經理;上海市水務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副總工;中關村科技租賃 大環(huán)境事業(yè)部 高級項目經理 王川川 等嘉賓 的精彩演講 !現(xiàn)在大家可以觀看直播回放了(進入 中國給水排水微信公眾號 cnww1985,首頁右下角 云直播 ,即可看直播和 直播回放以及 近期直播預告)。
直播1(時間為 6月22日,周一上午 10點 至 12點):
題目:超高溫好氧發(fā)酵技術處理市政污泥的研究與應用
主講人:朱彤,博士(留日),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歸國華僑,無黨派人士,中國歐美同學會理事,F(xiàn)任東北大學 過程裝備與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流體機械與工程、環(huán)境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環(huán)境機械、新能源與化學反應原理、計算流體力學和環(huán)境和健康科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直播2: (時間為 6月23日,周二下午 14點 至 16點)
題目:排水管網非開挖修復技術——治理黑臭水體的利器
主講人:馬保松,中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美聯(lián)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德國波鴻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德克薩斯州大學做訪問學者,從事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建設和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20余年。主編國家標準GB/T 37862-2019《非開挖修復用塑料管道 總則》、國家工程建設行業(yè)標準CJJ/T 210-2014《城鎮(zhèn)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guī)程》等10部,主編出版專著《非開挖工程學》、《非開挖管道修復更新技術》等9部;研究成果被應用于港珠澳大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EI論文30余篇,獲得發(fā)明專利30余項;2011年獲得國際非開挖技術學會頒發(fā)的“國際非開挖獎學術研究獎”;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目前主要兼任國際地下物流學會(ISUFT)常務理事、國標委全國塑料制品標準化委員會SC3分委會委員、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市政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凡是直播結束前 轉發(fā)邀請成功其他同事和朋友觀看直播的網友們, 我們特贈送2019年雨水或者污泥大會論文集一本。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和孫磊(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孫磊,微信號suelay001)聯(lián)系。 中國給水排水直播課https://appma47gbbt2465.h5.xiaoeknow.com/mp_more/eyJpZCI6IjI3MzAzNjciLCJjaGFubmVsX2lkIjoiIiwiY29tcG9uZW50X2lkIjo2ODk0NDYxfQ?entry=2&entry_type=2002&from=timeline
掃描二維碼觀看:中國給水排水云直播及直播回放
掃描二維碼觀看:中國給水排水云直播回放
(微信名稱:中國給水排水 微信號:cnww1985;掃描二維碼進入中國給水排水微信公眾號cnww1985,首頁右下角,點擊 云直播 ,即可觀看直播、直播回放以及近期直播預告。 )
共創(chuàng)、共生、共贏---- 鼎力打造中國給水排水核心技術品牌生態(tài)圈
歡迎進入《中國給水排水》直播間(進入微信公眾號:cnww1985,首頁右下角 云直播 即可觀看 直播和直播回放 以及 近期直播預告 )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2006/22/16-06-53-90-4.jpg)
直播講座|郝曉地:藍色經濟下的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發(fā)展方向
![](http://m.ytziyue.cn/file/upload/202006/22/13-53-47-10-4.jpg)
歡迎進入《中國給水排水》直播間
直播交流
掃碼二維碼加入《中國給水排水》直播交流群,獲得更多資訊。
地球演變史表明,人類進化時間短、進化快、毀滅多、影響大、消耗多、持續(xù)難,特別是在現(xiàn)代自然科學出現(xiàn)的不到200年的時間里,除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方便、舒適、快捷以外,地球已變得面目全非,早已脫離其原始狀態(tài)。與前五代已滅絕的生物(平均存活在地球4 500 萬年,而第五代恐龍則存在地球>1億6千萬年)相比,人類僅出現(xiàn)于地球> 500 萬年(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xiàn)代人類)。雖然前五代生物并沒有像人類一樣具有智慧,只是“聽天由命”任其自然,但未對其當時存在環(huán)境與生態(tài)造成什么破壞,皆因外因(環(huán)境與地質變化)或外力(外星球撞擊)原因才滅絕、消失。
人類則不同,自從>100萬年前“石器時代”直立并逐漸學會用火后(>80萬)便開始慢慢“主宰”世界,從用火圍獵小動物到藉“思維”(>7萬)有組織圍捕大型猛獸,“智人”在不到5萬年時間里竟滅絕了50 %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甚至也掠殺異類;“智人”所到之處,“殺生放火”,不僅滅絕了猛犸象、乳齒象、劍齒虎、巨型地懶、巨熊,連本土馬、駱駝等大型動物也幾近被清除,大部分樹種也被消滅殆盡。特別當“智人”學會種植莊稼、飼養(yǎng)動物,并從游牧變?yōu)槎ň雍,大量森林、草地被夷為平地而改?ldquo;良田”,就連一些原來不宜耕種的土地也被開墾成農田,人類從此開始也操縱著植物的命運,大量“雜草”被清除干凈。
500年前出現(xiàn)的“科學”成為現(xiàn)代人類徹底改變世界、給自己帶來更大幻想和欲望的推進器。在科學的推動下,地球上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遠超 “智人”時代之,電燈、電話、電視、火車、汽車、飛機、火箭等科技產物一一被發(fā)明出來供人類享用。而制造這些現(xiàn)代文明的東西則需要大量工廠、建筑,使人與自然隔離變得涇渭分明。在科學鼓舞下,人類嘗試著改天換地,結果,開發(fā)礦山、建造超級城市、修筑高速鐵路/公路、筑壩攔河、修建人造水庫、異地調水、開發(fā)太空,極盡能事。同時產生嚴重后果,出現(xiàn)超級礦坑、大量垃圾、污濁空氣、黑臭水體、變色海洋、太空垃圾等逆自然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空前獲得感、舒適感、幸福感的同時,也正加速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不斷耗盡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研究顯示,人類賴以生存的營養(yǎng)基礎——磷礦將在100年后消耗殆盡;對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過度掘取導致的CO2排放將在100年后誘發(fā)第六次地球物種大滅絕。
確實,人類以目前“高鐵”般速度發(fā)展下去,顯然難以與前五代生物存活時間相提并論,可能連那些已滅絕生物的零頭都夠不上。到頭來,人類恐怕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走向自我毀滅。地球承載生物發(fā)展歷史表明,地球并非需要人類,而人類卻離不開地球。因此,人類想長久地存活下去,必須約束自己的“私利”與行為,需要在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和制造非生態(tài)物質。聰明的人類應該順應自然、敬畏生態(tài)、自我克制,將自己的一舉一動完全納入生態(tài)體系,而不是破壞之。反思科學之下的現(xiàn)代文明,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家,乃至政治家及時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反省人類固有發(fā)展模式的破壞性和危害性,轉而倡導綠色、藍色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
無論何種生物,水都是生命之源。然而,“以人為本”的高速經濟發(fā)展,不僅造成水環(huán)境污染嚴重,直接威脅到飲用水源,而且因過分開發(fā)化石燃料而導致的“氣候變化”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進一步加劇清潔水源的有效補給。目前,人類想要就近獲得不進行任何處理便能直接飲用的水源已變得十分困難,在現(xiàn)代交通可以觸及范圍內幾乎已難找到未受人類污染的水源,就連南極也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蹤跡。這就需要我們以科學/技術方式去幫助我們處理、凈化水質,特別是那些已普遍受到污染的水源。對此,今后水處理技術選擇與運用非常重要,否則,將再次出現(xiàn)為生存而“逆生態(tài)”的現(xiàn)象。我們只有將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納入生態(tài)循環(huán)之中,方有可能讓我們比前五代生物有著更長的生存時間!這就是“藍色發(fā)展”的理念。所謂藍色經濟,其實質就是納入生態(tài)的循環(huán)經濟。
在此框架下,總結國際學術觀點,勾勒出藍色經濟下的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發(fā)展方向,主要內容包括:1)人類進化:有悖藍色發(fā)展;2)環(huán)境危機:兩個“一百年”(CO2與P );3)污水處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4)技術方向:生態(tài)循環(huán)/文明;5)未來技術:資源與能源回收。
報告主題
直播時間
2020年6月24日(周三) 14:00—16:00
主持人
衣春敏《中國給水排水》雜志副主編
主講人
郝曉地,男,1960年4月生。北京建筑大學全職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污水處理教學與科研工作。2001年10月獲得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博士(PhD)學位,導師為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先后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TNO)、法國農業(yè)環(huán)境工程研究院(CEMAGREF)、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奧本(Auburn)大學、日本歧阜(Gifu)大學等大學和研究機構從事長/短期合作研究7年。
2010年7月起擔任Nature Index(自然指數(shù))82種臻選期刊之一——Water Research(水研究,SCI影響因子=7.913)Editor(區(qū)域主編)至今,成為全球華人唯一長期擔當該頂尖國際學術期刊的資深學者。
在30多年學術生涯中,擔任Water Research特刊“中國之水”(Water in China,2020)國際主編、出版編著《Water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China and the World》(IWA/國際水協(xié)出版公司,2010);出版專著《可持續(xù)污水-廢物處理技術》(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磷危機概觀與磷回收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污水處理碳中和運行技術》(科學出版社,2014)、《藍色經濟下的水技術策略》(科學出版社,2020);發(fā)表國際學術論文90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170篇。
因上述學術成就,被北京市教育工委授予“首都教育先鋒科技創(chuàng)新個人”稱號(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自然科學)一等獎(201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屆“北京市留學人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特別貢獻獎”(201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14年)。
學術研究成果與技術應用依附于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863)計劃項目(1項)、“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2項)以及多項地方與企業(yè)技術研發(fā)項目。
基于“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中心”項目支持,策劃并成立了“中—荷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研發(fā)中心”,充分利用北京建筑大學地緣優(yōu)勢、荷蘭代爾伏特理工大學智力引進、首創(chuàng)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需求,創(chuàng)建了一種“學術國際化、技術社會化”的嶄新產學研模式。
培養(yǎng)碩士畢業(yè)生中,其中6位優(yōu)秀者被推薦至香港科技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奧本大學攻讀全額獎學金博士學位。在今后博士培養(yǎng)中,將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創(chuàng)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針對國內技術需求與儲備,培養(yǎng)目標為荷蘭代爾伏特理工大學與北京建筑大學雙博士學位(2+2學制)。
觀看回放
1、關注《中國給水排水》官方微信 CNWW1985
2、點擊首頁右下角云直播,即可觀看直播及直播回放
直播交流
掃碼二維碼加入《中國給水排水》直播交流群,獲得更多資訊。
觀看直播
方式一:可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觀看直播
方式二:點擊網址鏈接觀看直播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給水排水》”的所有作品,版權歸《中國給水排水》雜志社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給水排水》)”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僅供分享不作商業(yè)用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聯(lián)系我們(022-27835520),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