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兩會相繼召開,為新一年的工作謀篇布局。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各。ㄗ灾螀^(qū)、直轄市)部署多途徑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加強災害治理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
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勒泰地區(qū)消防救援支隊舉辦冰上救援技術培訓班及冰上救援實訓演練。 葉里斯汗 周繼成 攝
統(tǒng)籌災后恢復重建
補齊防災基礎設施短板
2021年,我國多地發(fā)生自然災害。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是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各地充分認清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作為當前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民生工程,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扎實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2021年7月中下旬以來,河南遭遇極端強降雨。對此,河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2年將加快災后恢復重建,要科學實施、系統(tǒng)治理,按照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guī)劃要求,經過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全面完成農村倒房重建,加快集中安置區(qū)住房建設,同步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受損學校、醫(yī)院完成維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恢復并超過災前水平。修復提升防洪抗災工程,實施359個總投資2471億元的重大水利項目。汛前基本完成11類4227項水毀水利工程修復。補齊城市防洪排澇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險工程”建設,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防澇工程體系。繪制城市地下管網一張圖、智慧管理一張網。加快推進住宅小區(qū)、重要用戶地下配電設施防澇遷移改造,開展易澇積水點綜合治理,提標改造地下空間防洪排澇設施,提升地下交通避險能力。
鄭州市將加快韌性城市建設,著眼特大城市發(fā)展安全,強化前瞻布局、剛性執(zhí)行,提高各類設施安全標準,建立供水、供電、能源、交通、地下空間等安全防控體系,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加快“軌道上的都市”建設,建設K2軌道快線,布局5G等新型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
2021年,面對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山西省上下聞汛而動、向險而行,全力組織搶險救災,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針對今年政府工作,該省提出,將在水利設施方面,實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開工一批干支流綜合治理項目,在汛期前完成245座水毀水庫工程設施及河道堤防水毀修復。
廣東省提出,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強化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
深圳市將完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建設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水平。
浙江省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在新一年政府工作中,提出將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按照適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災減災、新基建等領域,滾動做好項目儲備,加快推進在建工程,實現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5%左右。實施一批重大城市建設改造項目,積極推進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改造、燃氣管道更新、城市內澇治理,提升城市功能。
上海市將聚力抓好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入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堅持主動、科學、精準、綜合防控,構筑城市安全常態(tài)化管控和應急保障體系。福建省將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實施安全韌性工程,持續(xù)加強危房排查整治,完善城市海綿系統(tǒng),打造一批無障礙示范區(qū)。
湖南省提出,將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宜居城市。據了解,截至2021年12月8日,湖南省建成區(qū)海綿城市達標面積601平方公里,雨水徑流率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其中,常德市作為第一批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從水環(huán)境、水安全、水生態(tài)、水文化、水產業(yè)等方面綜合施策,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為南方豐水地區(qū)海綿城市建設創(chuàng)造了樣板。岳陽市、望城區(qū)、津市市、鳳凰縣4個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在水系、公園、綠地、道路、小區(qū)、屋頂等多類型項目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
甘肅省提出,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抓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消防安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推進國家西北區(qū)域應急救援中心項目建設。貴州省提出,要強化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新建2000處地質災害普適型自動化監(jiān)測點,并將“提升鄉(xiāng)鎮(zhèn)消防應急能力,建成150個鄉(xiāng)鎮(zhèn)標準化應急救援站”納入民生實事。
青海省提出,實施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備災救災和應急救護項目建設,做好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防御和氣象服務。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計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地下管網、防洪排澇等市政設施建設,梯次分類建設智慧城市、數字城市,有效解決亂停亂占、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讓城市更安全、更有韌性。
在對2021年的防災救災減災工作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各地明確指出自身存在的問題短板。災后重建、韌性城市建設等備受關注。
優(yōu)化預案完善體系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加強應急預案管理是迅速、科學、有序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有力保障。各地結合應急預案管理現狀,緊緊圍繞突發(fā)事件事前、事發(fā)、事中、事后各個階段的工作特點及要求,注重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完善體系建設,著力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北京市提出優(yōu)化應急預案體系,提升預報預警水平,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增強極端天氣、地質災害、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應急管理能力。山東省將實施公共安全提升行動,加快省級救災物資中心庫等重點項目建設,構建“全災種、大應急”救援體系,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統(tǒng)籌做好防震減災、防汛抗旱、極端天氣應對等工作。
圍繞強化應急響應和救援能力,江蘇省將健全應急管理人才與技術保障體系,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加強重大安全風險排查研判和監(jiān)測預警,強化應急響應和救援能力,健全應急管理人才與技術保障體系,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將圍繞創(chuàng)成國家安全發(fā)展示范城市目標,全面加強安全基礎工作,切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統(tǒng)籌規(guī)劃建設消防站、消防栓、消防通道等設施,全面提升超高層建筑施救能力。沿江提排流量提升至120立方米/秒,全市域范圍實現“旱能引、澇能排”。
黑龍江省提出,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基礎建設,提高森林草原火災、水旱災害、極端天氣等重大災害應對能力。落實安全風險分析研判制度,下好安全防范“先手棋”。內蒙古自治區(qū)將從健全應急管理體系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加強應急救援力量、應急物資儲備、區(qū)域性應急救援基地和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以有力處置風險。
湖北省提出,要強化應急處置預案和物資儲備管理,提高基層防控能力。積極防范應對極端災害天氣,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等工作,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安徽省提出,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編制省級自然災害防治區(qū)劃,加強應急隊伍、物資保障、廣播體系建設,完善應對突發(fā)事件、極端天氣等應急聯動機制,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四川省將扎實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深入推進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做好汛期災害防范應對,實施城市內澇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完善巨災和極端事件應急預案,加強氣象、水文、地震監(jiān)測預警,強化實戰(zhàn)演練和應急物資儲備,加快國家西南區(qū)域應急救援中心和省區(qū)域性應急救援基地建設,提升綜合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推進森林草原防滅火常態(tài)化治理。鞏固拓展專項整治成果,落實最嚴防火令,支持鄉(xiāng)鎮(zhèn)(街道)依法行使森林草原防滅火行政處罰權力,健全群眾參與防火保障機制。做好火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實施可燃物計劃清除,推進高火險區(qū)防滅火通道、隔離帶、消防水池水罐建設。用好高分衛(wèi)星和火情監(jiān)測即報系統(tǒng),完善科學撲救火方案,統(tǒng)籌調度力量,做到打早打小打了,確保不發(fā)生重大人為森林草原火災,確保不發(fā)生重大人員傷亡。
成都市提出,統(tǒng)籌推進城市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完成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jiān)測預警平臺建設試點。打好交通運輸、城鎮(zhèn)燃氣、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有限空間作業(yè)和消防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攻堅戰(zhàn),全面完成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扎實抓好防洪排澇、森林草原防滅火等防災減災工作,加快推進23個一類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建強“一主兩輔”基層應急力量,新組建區(qū)(市)縣級應急救援尖刀隊23支,實現每個社區(qū)建立1個微型消防站,協(xié)同推進國家西南區(qū)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切實加強安全教育培訓,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技能指導等活動。
聚焦提高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陜西省提出要加快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高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應急管理水平。用好人防應急支援體系,切實提高防控重大風險和應對極端天氣、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將提升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警預報能力,加快建立自治區(qū)、市、縣、鄉(xiāng)四級應急指揮中心,推動應急管理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推進北部灣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等建設,加快形成與人民群眾安全需求相匹配的應急救援體系。
云南省2021年完成了23個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及時有效應對自然災害,漾濞地震民房恢復重建全面完成。今年,該省將繼續(xù)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綜合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推進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
多數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預案完善體系提出明確要求,對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拿出了符合自身情況的具體措施,提升自然災害監(jiān)測能力、物資儲備能力、基層防控能力等成為焦點。伴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地實施,各省份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本報綜合整理)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2022年2月16日六版 原標題《各地多措并舉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扎實推進災后重建 加強應急預案管理》責任編輯:李超
(兩會受權發(fā)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過去一年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
工作報告中介紹,
過去一年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
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wèi)戰(zhàn)成果。
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畜禽養(yǎng)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持續(xù)推進生態(tài)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實施長江十年禁漁。
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規(guī)模突破10億千瓦。
出臺碳達峰行動方案。
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本文來自于新華網)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城鎮(zhèn)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工業(yè)污泥處理處置大會”
1.深圳市污泥深度脫水應急工程的設計與運行
顏瑩瑩, 孟春霖, 臧星華, 萬修志, 李雪怡, 馬嘉蔚
(北京首創(chuàng)污泥處置技術有限公司)
2.納米氧化鈰對好氧污泥顆;M程的影響
鄭曉英, 徐智, 張遠, 楊萌萌, 邵曉瑤, 朱靈華
(河海大學環(huán)境學院 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f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3.剩余污泥堿性發(fā)酵產酸及脫水性能研究
劉子娟1, 王寅義2, 徐肖甜2, 范磊3, 高子慧4,
逄鴻儒1, 錢浩1, 李雨忻4, 董文杰4, 饒賓期1
(1.中國計量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2.安吉凈源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3.浙江長興水務有限公司;
4.中國計量大學 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
4. 反硝化顆粒污泥培養(yǎng)及工藝快速啟動
王朝朝1,2,3,馬駿1,2,3,殷春雨1,2,3,武新娟1,2,3,朱書浩1,2,3,李思敏1,2,3
(1.河北省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tài)修復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
2.邯鄲市水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3.河北工程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5.活性污泥系統(tǒng)中S/N對硝酸鹽異化還原過程的影響
王曉婷1,2,李曉玲1,蘆昭霖3,張鵬程1
(1.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給水排水重點實驗室;
2.西安市二次供水管理中心;
3.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6. 典型污泥高級厭氧消化工藝中惡臭物質的分布特征
東東1,趙珊2,3,4,郭學彬2,3,4,席勁瑛1
(1.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2.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技研發(fā)中心;
3.北京北排科技有限公司;
4.北京市污水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7. 基于RSM模型的微波耦合Fe0/H2O2破解污泥分析
馬姝雅,李洋洋,郝夢亞,朱薇,岳秀萍,端允
(太原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8. 分段進水多級A/O工藝污泥膨脹的診斷與調控
陳浩林1,2,彭軼1,2,3,安東1,2,孫哲1,2,盧先春2,鄧龍4
(1.北京信通碧水再生水有限公司;
2.國投信開水環(huán)境投資有限公司;
3.四川蓉信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4.貴陽南明筑秀水務環(huán)境產業(yè)有限公司)
9. 堿預處理對剩余污泥DOM的溶出特征及平行因子分析
竇川川,劉玉玲,趙鵬鶴,萬鵬亮,周行,王一帆
(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10. 氮硫比對好氧顆粒污泥特性影響及其脫氮除硫效果
宋欣1,2,3,孫士權1,2,3,商光琦1,2,3,張偉1,2,3,張允寶2,3,4,
蔣昌波1,2,3,萬俊力1,2,3,吳方同1,2,3,陳婧1,2,3,譚萬春1,2,3
(1.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
2.洞庭湖水環(huán)境治理與生態(tài)修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3.湖南省環(huán)境保護河湖疏浚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
4.湖南省交通運輸廳交通建設造價管理站)
11. 武漢市主城區(qū)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現狀及展望
李爾,曾祥英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12. SBR反應器中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比較
劉心怡1,2,湯志業(yè)1,2,朱曉茜1,2,陳慶華1,2,3,黃磊1,2,3
(1.西南大學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
3.農村清潔工程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13. 深度脫水污泥好氧發(fā)酵工藝研究
胡佩佩1,侯鋒2,范瑩1,劉成軍1,陳力子1,盧先春2,周曉2
(1.四川蓉信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2.國投信開水環(huán)境投資有限公司)
14. 兩段式污泥深度脫水工藝在全地下污水處理廠的應用
陳志真,邱明,魏斌,李國洪,羅志賓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15. 苦草改善城市水體及底泥氧化還原特征的研究
李鶴男1,2,孫永利2,黃鵬2,李鵬峰2,鄭興燦2,馮玉杰1
(1.天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16. 集中式污泥處理中心的建設與思考
宋曉雅
(北京北排水環(huán)境發(fā)展有限公司)
17. 剩余污泥碳化裂解液的資源化中試研究
趙博瑋,牛宇錕,謝飛,李登飛,周愛娟,孔鑫,汪素芳,岳秀萍
(太原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無廢城市建設及固廢資源化利用可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2年中國垃圾滲濾液處理大會”
1. 南方污水處理廠污泥厭氧發(fā)酵制取碳源及投加策略
羅鋒1,2, 彭進湖2, 張忠祥2, 邱林清2, 彭敬衡2, 梁偉廣2
(1.華中科技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東莞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2. 序批式運行Anammox顆粒污泥的有機碳源脅迫效應
靳翱瑋1, 廖方新1, 孫遠博1, 賀程璐1, 姜瀅1, 郭萌蕾1, 陳重軍1,2,3
(1.蘇州科技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江蘇水處理技術與材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3.江蘇省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3. 建筑排水橫管中固體污物及其輸送性能研究進展
劉壯壯, 許萍
(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tǒng)與水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環(huán)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4. 鋼鐵冷軋線含鉻廢水處理及同步資源化利用
張一博,李孟,杜寧,李嘉煒,張倩
(武漢理工大學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5. 箱涵清淤及泥處理利用典型實例研究
侯豪1,2, 朱偉2,3, 陳益人4, 許小格3, 程林3, 李云全3, 吳思麟1,2
(1.河海大學 巖土力學與堤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
3.河海大學 環(huán)境學院;
4.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
6. 城市排水管道沉積物與污水間物質轉移轉化研究進展
王健,劉國華,齊魯,邵宇婷,王悅,何元浦,王洪臣
(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低碳水環(huán)境技術研究中心)
7. 濰坊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堆肥無害化處置工程設計
王濤1,2,3,寇于亮2
(1.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環(huán)保技術與裝備研究所;
2.機科發(fā)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機械工業(yè)有機固廢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8. 污泥焚燒工程調試經驗對設計優(yōu)化的啟示
生駿,張帥領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9. 廚余垃圾生物水解過程中氯化物的遷移轉化
劉繼偉1,江燕航2,艾克來木·艾合買提1,鄧喬蔓2,
雷鳴2,方冰2,陳錫鵬2,楊國棟2,蔣建國1
(1.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2.深圳市寶安區(qū)市容環(huán)境綜合管理服務中心)
10. 深圳茅洲河流域底泥污染調查與治理實踐
包晗1,2,唐穎棟1,張依章3,4,邱輝1,樓少華1
(1.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浙江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
3.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4.天津市濱海新區(qū)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研究院)
11. 高通量測序研究清水池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樣性
袁雅姝1,楊佳蓉1,張黎1,張立成1,張麗偉1,王東2,王薇3
(1.沈陽建筑大學市政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2.海城市自來水有限公司;
3.沈陽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12. 中高溫過渡區(qū)餐廚垃圾厭氧工程案例分析
李月中1,譚婧2,宮亞斌2,壽亦豐2
(1.維爾利環(huán)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杭州能源環(huán)境工程有限公司)
13. 利用底泥改良控制懸浮物釋放的水體抑渾研究及應用
翟偉奇1,王敏吉2,莫銀錦2,黃鷗3,柏春蔭4
(1.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2.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西分院;
3.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4.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100044)
14. 生物燃料副產物作為生物脫氮除磷碳源的研究
彭志英1,李冰冰1,2,王燕1,3,單威1,
鄭凱凱1,3,高志揚4,唐曉博4,李激1,5,6,7
(1.江南大學環(huán)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2.安徽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3.無錫普匯環(huán)?萍加邢薰;
4.無錫市高新水務有限公司;
5.江蘇省高校水處理技術與材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6.江蘇省厭氧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7.江蘇省生物質能與減碳技術工程實驗室)
15. CaO2聯合H2O2原位修復污染底泥現場試驗研究
王鋒1,董文藝1,2,蔡倩3,王宏杰1,2,趙玥1,黃杰1
(1.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2.城市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3.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16. 污泥高含固厭氧消化研究進展
齊利格娃1,2,李偉1,高金華3,任征然1,王佳偉1
(1.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技研發(fā)中心北京市污水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北京北排科技有限公司;
3.北京北排水務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17. 紹興市工業(yè)廢水與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提標技術路線
李樹苑,劉海燕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18. 磁性TiO2/GO復合催化劑處理垃圾滲濾液試驗研究
蔣寶軍, 孫一文, 王新培, 張小雨
(吉林建筑大學 松遼流域水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9. 生物法+膜法工藝處理垃圾焚燒電廠滲濾液
李長海1, 張雅瀟2, 普建國1, 譚祥帥1, 李昭1,
張瑞祥1, 牛利濤1, 郭云飛1, 張叢林1
(1.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20. Fenton+BAF工藝用于生活垃圾滲濾液深度處理改造
黨康飛,張佳歡,代鑫,王洪磊,徐曉靜,韓璐,周永剛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21. 老港垃圾滲濾液應急項目污泥深度脫水工程實例
王聲東
(上海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
22. 不同納濾膜對垃圾滲濾液結垢離子去除效果分析
趙永志,高嚴,何文麗,尹云軍,田麗森,王彥芳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能源環(huán)境事業(yè)部)
23. 垃圾分類對垃圾滲濾液處理領域的影響分析
丁西明,康建邨,閔海華,高波,孫月馳,湯萌萌,劉榮飛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24. 餐廚垃圾廢水預處理發(fā)酵回收溶解性碳源的研究
柯水洲1,莫祺揚1,馬晶偉1,賴涵2,劉穎2
(1.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中南水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