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適應氣候變化“最后一公里”難在哪里?
時間:2025-08-06 07:16:01 來源:中國環(huán)境報 作者:向柳
剛過去的7月,陜西、山西、吉林、遼寧、河南、新疆等。ㄗ灾螀^(qū))平均氣溫刷新有記錄以來最高紀錄,全國也迎來有觀測以來最熱的一個月份。與此同時,極端天氣氣候相伴而來,在河南周口,高溫實現“全勤”;在安徽,降水為歷史同期最少;在北京,強降雨造成重大損失……
面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各地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但我們也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環(huán)節(jié)仍然暴露了一些短板和弱項。這不禁讓人反思,適應氣候變化從國家到省級,相關政策和行動體系已加快構建,但適應氣候變化的“最后一公里”為何依然存在不少堵點和痛點?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認識上“溫水煮青蛙”。近百年來,全球氣溫已顯著升高,但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段的變暖并不同步。而且通過器具觀測得到的結果與每個人的感受并非一致,年度尺度上的體驗感也淡化了升溫認識,甚至中間還有一些極寒事件。這種感受和認識上的局限性直接限制了各層級各方面適應的速度、力度、廣度和深度。
歸因檢測難度較大。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自地球形成氣候系統開始就一直存在。對于當前的氣候變化,需要識別哪些變化、哪些極端事件是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與常態(tài)不同的,哪些需要采取額外或者增量措施來適應。這就需要通過歸因檢測來進行識別。但目前,國內外歸因檢測在空間分辨率、時效性、精準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局限,這不利于對氣候常態(tài)與氣候變化狀態(tài)進行區(qū)分和差異化適應。
人們身邊的信息和氣候適應工具不足。一方面,“數字鴻溝”之下,風險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人們難以及時獲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氣候適應工具的開發(fā)和普及嚴重滯后,導致很多人面對極端天氣氣候時手足無措、準備不足。
自20世紀90年代開啟全球氣候治理議程以來,應對氣候變化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在加快溫室氣體減排的同時,適應氣候變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我國先后發(fā)布兩版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zhàn)略,制定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全面推動省域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行動,兩次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為適應氣候變化明確了思路、提供了框架、搭建了平臺。面向到2035年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的目標,要在全面強化市縣適應行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打通適應氣候變化“最后一公里”,實現從政策行動邁向全面全民行動。
提升公眾科學認知。直面氣候變化“溫水煮青蛙”問題,避免全球性、全國性氣候變化數據不夠細致,強化公眾氣候變化感知。推動開展分布式氣候變化研究,深入挖掘當地氣候數據、變化元素,實現氣候變化基于本地化的顯像化、立體化,讓老百姓認識到氣候變化就在身邊。同時,還應針對性地編制本地氣候變化手冊,繪制便于公眾理解和接受的圖表,承載科學觀測和研究信息的宣傳和傳播。
加強風險識別。有關科研單位應加強氣候變化歸因檢測技術方法攻關,開發(fā)便于推廣應用的快速檢測工具,降低歸因技術門檻,提升時效性,減少不確定性和誤差。新聞媒體要加強氣候變化深度報道,開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歸因跟蹤,避免報道停留在事件和影響等表象層面,讓更多公眾認識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樹立氣候變化風險意識。工廠、建筑、學校、醫(yī)院、養(yǎng)老機構、村社、家庭、個人等均應重視氣候變化適應,改變“降碳不適應”“知氣候變化不懂適應”的局面。
拓展適應工具手段。面向不同地區(qū)、群體、單位開發(fā)分級適用手冊,鼓勵社會各界對照采用和推廣,提升適應的主動性、適配性和有效性。城市層面,可統一編制和發(fā)布城市氣候風險電子地圖,開發(fā)并通過網絡平臺提供不同領域、不同群體適應氣候變化工具箱,讓本地化適應工具和知識觸手可及。
促進公眾參與。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向下落地,除了政府的引導和推動,社會力量、公眾參與也必不可少。要鼓勵防災減災、自然教育、環(huán)保志愿等領域的教育科普機構、社會組織發(fā)展,分類分層級開展氣候變化科普和適應知識普及,助力提升全民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和能力,夯實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基礎。同時,鼓勵設立面向社會的氣候適應獎項,加強優(yōu)秀實踐案例征集和宣傳推廣,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