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合肥5月2日電(記者楊丁淼)安徽池州市,是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興的城市。與城市排水管網(wǎng)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陳華今年1月接任安徽池州排水公司總經理,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繪制一張?zhí)厥獾?ldquo;地圖”。 通過每天的揭蓋式檢查、定位、輸入,這張“地圖”——池州市“地下管網(wǎng)地理信息系統(tǒng)”正一天天地清晰起來。 1個月前,池州正式成為我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城市管網(wǎng)運營維護則是海綿城市的基礎。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雨季一來,城里看海”,對于我國的城市居民來說,這句調侃既熟悉又無奈。據(jù)住建部對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至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fā)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 然而,我國又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600多個城市中有近400個城市缺水。 無論是缺水還是內澇,城市蓄水能力下降都是重要原因。北京清控人居環(huán)境研究院院長佟慶遠表示,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占用了能夠涵養(yǎng)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huán),出現(xiàn)“逢雨必澇”“雨停即旱”。 4月初,財政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包含16個城市的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目錄。在3年建設期內,中央財政將給予直轄市18億元、地級市15億元、其他城市12億元的專項資金,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shù)獎勵10%。建設“海綿城市”,意味著被水泥硬化的“鐵殼城市”,將逐漸變得可以自由呼吸、自然吐納。這是從以排為主的傳統(tǒng)“工程治水”理念向“生態(tài)治水”方式的突破。 池州市住建委主任賈瑄介紹,池州市計劃投入40.45億元,用于內河水系、湖泊濕地、雨污水附屬設施等八大類55項配套項目建設。 |
16城試點建“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
2015年05月03日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