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十三五”時期的五大發(fā)展理念第一個就是創(chuàng)新,習近平主席在不久前召開的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提到技術創(chuàng)新時特別指出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是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要進行基礎研究,離不開宏大的科學工程。大科學工程被稱為“國之利器”,是建設科技強國必需的標志性技術、標志性工程。探秘宇宙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解決人類清潔能源問題的“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世界上最清晰的科技之光之一,產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在巖層深處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被稱為“諾亞方舟”的云南種質資源庫物。這些我國的大科學工程已經成為今天這個時代的標志,將為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這些工程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有的科研成果已然驚艷世界。
1、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FAST工程震撼記錄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建在貴州,它利用貴州喀斯特地區(qū)的洼坑作為望遠鏡臺址, 建造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信號接收面積足有30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
目前,FAST望遠鏡建設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今年9月將投入使用。中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們設計并建造的這個“觀天巨眼”,總計使用4450塊鏡片,總重量超過2000噸,將成為中國新的科技奇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FAST與號稱“地面上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專家表示,FAST將在未來20-3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2、“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
能源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剛剛簽署。如何為人類提供可持續(xù)的清潔能源?“人造太陽”工程就是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為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人造太陽”熱核聚變裝置(EAST)于1998年立項,建設歷時8年、耗資近2億元,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電成功。之后,該試驗裝置的研制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EAST的成功運行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們稱贊“EAST是世界聚變工程的非凡業(yè)績,是世界聚變能源開發(fā)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目前,由歐盟、美、日、俄、中、韓、印七方共同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該項目總投資幾十億歐元,中國投資額占9%。EAST雖然規(guī)模比ITER小,但EAST使用了與ITER類似的先進技術。更為重要的是,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年至15年,將為ITER計劃積累寶貴經驗。
如果EAST項目最終獲得成功,人類將擁有像太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
3、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裝置
上海光源工程座落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qū)。2004年1月7日,上海光源項目建議書正式獲批,項目總投資12.4億。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上海光源到底是個什么工程?通俗來講,上海光源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它所產生的同步輻射光可以看得到細胞的結構、生物體的結構或者材料的結構等。比如大家都在醫(yī)院照過X光,它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人體內部情況看清楚,而同步輻射光和醫(yī)院的X光還有很大區(qū)別。它的亮度可以達到我們平時用的X光的上百億倍,使人們能夠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觀察物質的微觀世界。正因為如此,修復故宮精細文物、剖析病毒復雜機理、打造高鐵高強度外殼……這些看起來不相干的領域,都能借助這一道神奇之光完成。
4、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
△中微子探測器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建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附近的山洞內,其目標是探測核電站反應堆在發(fā)電時的自然產物--中微子。200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2012年3月,實驗室宣布發(fā)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是中國誕生的一項重大物理成果,被稱為中微子物理的一個里程碑。
專家表示,這一成果將有助于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于大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宇宙誕生之初,能量轉化為同樣多的正物質與反物質,這兩種物質相遇會發(fā)生劇烈爆炸,轉化為能量,并歸于湮滅。但目前宇宙中的天體均為正物質,沒有發(fā)現反物質天體,也沒有觀測到正反物質相遇時發(fā)生的猛烈爆炸。因此,這個實驗室做的基礎研究對于了解宇宙起源的秘密非常有價值。
5、云南種質資源庫物
云南省有高等植物16000多種,約占全國的50%;脊椎動物有1704種,約占全國的55%;昆蟲種類有100500種,約占全國的67%。在云南建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項重大科學基礎建設,是重要的國家利益所在,將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未來所面臨的國際資源競爭,對確保國家種質資源的安全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2004年3月,國家發(fā)改委同意建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并將該項目列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計劃,項目總投資1.48億元,2009年11月24日通過國家驗收。該庫建成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保藏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成為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之一。該庫目前已收集、保存了約4千種、2萬份野生植物種子庫,并正式備份保存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千年種子庫及世界混農林業(yè)中心(ICRAF)的種子。
來源:http://tech.huanqiu.com/domestic/2016-04/8821830_5.html
“十三五”時期的五大發(fā)展理念第一個就是創(chuàng)新,習近平主席在不久前召開的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提到技術創(chuàng)新時特別指出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是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要進行基礎研究,離不開宏大的科學工程。大科學工程被稱為“國之利器”,是建設科技強國必需的標志性技術、標志性工程。探秘宇宙的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解決人類清潔能源問題的“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世界上最清晰的科技之光之一,產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在巖層深處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被稱為“諾亞方舟”的云南種質資源庫物。這些我國的大科學工程已經成為今天這個時代的標志,將為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這些工程從世界范圍來看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有的科研成果已然驚艷世界。
1、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FAST工程震撼記錄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建在貴州,它利用貴州喀斯特地區(qū)的洼坑作為望遠鏡臺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信號接收面積足有30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
目前,FAST望遠鏡建設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今年9月將投入使用。中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們設計并建造的這個“觀天巨眼”,總計使用4450塊鏡片,總重量超過2000噸,將成為中國新的科技奇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FAST與號稱“地面上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專家表示,FAST將在未來20-3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2、“人造太陽”核聚變裝置
能源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剛剛簽署。如何為人類提供可持續(xù)的清潔能源?“人造太陽”工程就是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為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人造太陽”熱核聚變裝置(EAST)于1998年立項,建設歷時8年、耗資近2億元,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電成功。之后,該試驗裝置的研制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EAST的成功運行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他們稱贊“EAST是世界聚變工程的非凡業(yè)績,是世界聚變能源開發(fā)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目前,由歐盟、美、日、俄、中、韓、印七方共同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該項目總投資幾十億歐元,中國投資額占9%。EAST雖然規(guī)模比ITER小,但EAST使用了與ITER類似的先進技術。更為重要的是,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年至15年,將為ITER計劃積累寶貴經驗。
如果EAST項目最終獲得成功,人類將擁有像太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
上海光源到底是個什么工程?通俗來講,上海光源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它所產生的同步輻射光可以看得到細胞的結構、生物體的結構或者材料的結構等。比如大家都在醫(yī)院照過X光,它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人體內部情況看清楚,而同步輻射光和醫(yī)院的X光還有很大區(qū)別。它的亮度可以達到我們平時用的X光的上百億倍,使人們能夠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觀察物質的微觀世界。正因為如此,修復故宮精細文物、剖析病毒復雜機理、打造高鐵高強度外殼……這些看起來不相干的領域,都能借助這一道神奇之光完成。
4、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
△中微子探測器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建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附近的山洞內,其目標是探測核電站反應堆在發(fā)電時的自然產物--中微子。200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提出設想,利用我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2012年3月,實驗室宣布發(fā)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這是中國誕生的一項重大物理成果,被稱為中微子物理的一個里程碑。
專家表示,這一成果將有助于破解宇宙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于大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宇宙誕生之初,能量轉化為同樣多的正物質與反物質,這兩種物質相遇會發(fā)生劇烈爆炸,轉化為能量,并歸于湮滅。但目前宇宙中的天體均為正物質,沒有發(fā)現反物質天體,也沒有觀測到正反物質相遇時發(fā)生的猛烈爆炸。因此,這個實驗室做的基礎研究對于了解宇宙起源的秘密非常有價值。
5、云南種質資源庫物
云南省有高等植物16000多種,約占全國的50%;脊椎動物有1704種,約占全國的55%;昆蟲種類有100500種,約占全國的67%。在云南建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項重大科學基礎建設,是重要的國家利益所在,將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未來所面臨的國際資源競爭,對確保國家種質資源的安全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2004年3月,國家發(fā)改委同意建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并將該項目列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計劃,項目總投資1.48億元,2009年11月24日通過國家驗收。該庫建成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保藏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成為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設施之一。該庫目前已收集、保存了約4千種、2萬份野生植物種子庫,并正式備份保存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千年種子庫及世界混農林業(yè)中心(ICRAF)的種子。
五一期間,央視新聞頻道將推出系列節(jié)目《大科學工程》,點擊閱讀原文通過精彩互動走進這些震撼工程。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6-04/883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