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yunnan.cn/images2019/logo.gif)
原標題:小吉兩會故事·我從基層來|全國人大代表白玉晶:全年365天無休的遼源排水管網(wǎng)“活地圖”
200多公里排水管網(wǎng)、2萬多座排水井、300多米明溝、2300多米蓋板涵、12座沉沙池……
這就是白玉晶,全國人大代表、遼源市水務集團公司供排水維護服務公司排水維護隊隊長,奮戰(zhàn)了24年的“戰(zhàn)場”。
打開記憶的閘門,白玉晶第一次參加清掏的場景,終身難忘。
那一天,白玉晶跟著老班長第一次參與“馬葫蘆”清掏工作,是在遼源市中心的繁華地帶,打開“馬葫蘆”蓋的瞬間,她轉身作嘔,片刻之后她又堅強地站到了老班長身邊。
清掏中,井中積水及腰,白玉晶咬著牙,準備彎腰干活,鐵鍬還沒碰到垃圾,水卻已經(jīng)順著連體橡膠衣領口灌了滿身。“下井后,腿要先伸進管道,人再順勢跪下,既留出工作空間,又要挺直身子避免倒灌。”經(jīng)老班長一番指導,白玉晶掌握了清掏要領。
“別人能干的我能干,別人不能干的我也能干,我還要干好!”面對來自父母、同學們的不解,白玉晶堅定地留在了清掏一線,每天同淤泥、污水、穢物打交道,工裝、叉褲、呼吸器陪伴了她的青春時光。
從清掏工、核算員,到副隊長、隊長,20多年時間里,白玉晶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工作的堅守,對城市的熱愛。
“20多年的排水維護工作,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遼源市的變化與發(fā)展。路變寬了,水變清了,花也紅樹也綠,河邊的各種造型都特別漂亮,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路面變化,地下管網(wǎng)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開始需要爬著、跪著進入管道,現(xiàn)在最大管徑可達2.2米,工人可以在管道內(nèi)站著進行清淘工作。”白玉晶是遼源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參與者。
對于白玉晶和同事們來說,如今的工作環(huán)境真是“變化太大了!太好了!”“從最原始穿著膠皮連體衣下到五六米或七八米深的排水井,再到現(xiàn)在用電腦平臺或手機端,就可以一鍵查找全市的排水地下管網(wǎng)......‘智慧+科技+責任’,減輕了我們排水管網(wǎng)巡查、維護的難度。”
2023年,白玉晶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我內(nèi)心很激動,也深感肩上多了一份責任和擔當。”白玉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一段時間以來,她時常走進社區(qū),了解群眾期盼解決的問題,認真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社情民意。
“我比較關注百姓身邊的事兒,特別是特殊患者的就醫(yī)問題、加強中小學生的防災避險教育等方面,為此撰寫了相關議案和建議。”白玉晶希望,把百姓最真實、最渴盼的聲音帶上兩會。
記者手記:
今年46歲的白玉晶說起話來爽朗、洪亮,她把手機鈴聲音量調(diào)到了最大,“這都是在現(xiàn)場練出來的,電話聲小聽不見,就怕錯過一些緊急情況,說話聲小了現(xiàn)場溝通不方便……”
鉆明溝、爬暗渠,掏窨井、通管路,被稱為遼源排水管網(wǎng)“活地圖”的白玉晶,干在實處,沖在前面。
為了城市能有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為了預防城市內(nèi)澇、暢通排水管線,白玉晶和她的隊友們?nèi)?65天無休,手機24小時暢通,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甚至半夜有情況也要馬上到現(xiàn)場。
看著白玉晶脫下常服,換上工裝,熟練地在現(xiàn)場工作;聽著白玉晶用樸實的話語講述排水維護一線的點滴故事,雖然幾度哽咽,透過滾落的淚珠,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獲得感、幸福感。
對于白玉晶來說,身份變了、職位變了,但她對事業(yè)那份執(zhí)著與堅守,對百姓的牽掛和“城市醫(yī)生”的公仆情懷從未改變……
中國吉林網(wǎng) 吉刻APP記者 彭紳 攝影 張秋磊 攝像 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