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伴生品,伴隨著環(huán)保標準愈加嚴苛,被填埋的命運將被改寫。即將爆發(fā)的污泥處理市場之下,是對低成本技術路線的探尋。
11月10日,在吉林松原市烏蘭圖噶鎮(zhèn)的一處山溝里,幾輛帶有中石油標志的罐車正在往一片污水坑里排放著黑水。經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罐車排放的均是未經處理的采油污水。這是央視記者暗訪中石油吉林油田松原采氣廠聯合站時所見到的觸目驚心的畫面。
就在央視報道曝光的十多天后,中華環(huán)保聯合會提起公益訴訟,要求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支付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款,暫定人民幣6075萬元。自此,中石油被告事件首次將大型能源央企的環(huán)保治理漏洞擺在公眾面前。
“這種情況并不僅油田才會發(fā)生,目前國內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作為最后處理產物被偷偷外運拋棄、填埋的例子有太多了。因為處理污泥的成本很高,而需要處理的量太大,污水處理廠根本支付不起,油田也是一樣。”北京朗新明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創(chuàng)新部高級項目經理徐奎江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
污泥處理作為污水處理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自2007年才開始被人們所重視。2007年以前,絕大部分的工業(yè)以及市政污泥均被拉到垃圾填埋場填埋。然而,污泥中富集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以及有機物、病毒微生物、寄生蟲卵、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不經有效處理處置,將對環(huán)境產生嚴重的危害。
國內的污水處理在十幾年的成長期中,已完成了從設施建設向運營市場的轉變。至2010年,全國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達2840座;2013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600余座。這些處理廠的年處理污水量能達到344億立方米。而每處理1萬噸污水就會產生5噸污泥,也就是說 344億立方米的污水大概能產生兩千萬噸污泥。
如此巨大的產量逼迫污水處理廠盡快找到處理污泥的方法。但是,在2007年以前,全國各地對污泥的處置方式均為拋棄或堆農家肥,其中以拋棄居多。而隨著土地資源的減少,填埋污泥所需的代價也越來越高,再加上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煤礦、發(fā)電廠等工業(yè)工廠以及市政水處理廠不得不開辟一條新的技術路線,對日益高產的污泥進行減量及再利用處理。
在企業(yè)掙扎如何引進技術與把握市場機會的同時,政府部門也逐漸開始意識到解決污泥問題的重要性。“十二五”開局之年,國家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工作組織實施示范項目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污泥處理處置工作。此外,根據政府規(guī)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將達347億元。
然而,由清華大學水業(y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中國水網高級教育顧問覃文圣等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近幾年的調研中做過預算,如果要完全處理污泥,其所需的費用是一萬億。347億的投資可謂是杯水車薪。
由此,污泥處理作為一個新興產業(yè),其尚不完善的配套措施以及有限的政府投資注定了這條道路將漫長且曲折。
摸索新路徑
城市和企業(yè)污水處理廠產出的大量污泥,過去一直采用填埋的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二是填埋到地下的污泥,直接污染地下水源,會帶來新的災害。在這樣嚴峻的背景下,一些地區(qū)開始進行污泥發(fā)電嘗試。在環(huán)保企業(yè)看來,污泥摻燒發(fā)電供熱,不僅可以處理污泥,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利用污泥含有的有機物經焚燒后所帶來的熱量。
最近幾年來,青島、浙江、江蘇等地的污水處理廠、造紙企業(yè)先后投建一批污泥干化焚燒設施,以解決與污水相伴而生的污泥問題。
“造紙企業(yè)、洗煤廠、皮革企業(yè)等工業(yè)污水排放后沉淀產生的工業(yè)污泥,含水量降到40%-60%時,即可以用來摻燒,半干化狀態(tài)的污泥本身約含有1000-2000大卡的熱值,仍有利用價值。”浙江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嘉愛斯”)副總經理俞保云告訴《能源》雜志記者。
正是看重其中蘊含的價值,新嘉愛斯于2009年開始建設污泥焚燒綜合利用熱電聯產項目,投資1.8億多元,于2010年10月投產發(fā)電。如今,此項目的日均處理污泥量可達到1200—1300噸。加上2014年即將投產的新車間,公司年均處理污泥量約可達70萬噸。
根據俞保云介紹,按照1.3噸干污泥(含水量為40%)添加1噸煤的比例進行摻燒,折合產生電量約為3000—5000度。
“我國做這種項目的公司并不多,但由于環(huán)保要求日益嚴格,企業(yè)需要處置的污泥量增長很快,不少地方認識到污泥處理的必要性。由于我們的項目開始較早,最近廣東、江蘇等地都有不少人來此參觀,希望能夠投入類似項目。”俞保云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國內環(huán)保企業(yè)的污泥摻燒等技術及設備多引自于國外。徐奎江說:“國內的設備現在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核心技術追蹤起來還是屬于國外的。”
然而,考慮到污泥以及環(huán)境的地區(qū)性差異,這些技術的投產仍需要一定的適應周期。在國外,尤其是歐洲地區(qū),其污泥產量遠沒有中國高,而且由于國外多為“雨污分流”,致使其污泥在原始狀態(tài)時的有機成分便可達70%,而在中國,最高的數據僅為60%。這些差異導致了進口的技術不能“一刀切”,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
此外,國內污泥普遍含泥沙量較高,在設備引進后,大量的泥沙會對設備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致使企業(yè)的設備維護成本大大增加,再加上價格不菲的技術成本,各項投入已經超過了環(huán)保企業(yè)的支付能力。
以污泥焚燒熱電聯產項目為例,前期一次性投入較大。新嘉愛斯公司要達到年均處理污泥量70萬噸,除最初投入的1.8億外,還需投入9000多萬用于2014年新增的車間。也就是說,由于污泥的收集與輸送、干化、污泥焚燒后廢棄物的處理等,需要一整套復雜的集成系統(tǒng)規(guī)模項目,前期一次投入約可達2-3億元。
覃文圣說:“在歐洲,污泥處理的投入也非常大,一般的污泥日處理費用達到100萬人民幣/噸,而國內能花到50萬就已經算高的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成本過高是發(fā)電廠處理污泥的阻滯之一,而在其他能源行業(yè)中,如石油企業(yè),其油田處理污水最終產物的障礙還來自于政府對外排工業(yè)污水所制定的過高標準。
12月11日,勝利油田正式關閉樁西采油廠長堤污水處理站外排口。這對環(huán)境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但導致此結果的部分原因與許多污水處理廠無法順利處置污泥的情況類似。
油田外排的采油污水,主要來源于油田生產過程中注采不平衡時產生的污油。一般情況下油田都將產出的污油進行處理再回注地下,補充地層能量,用于原油再生產,而富余的污水經過處理后達標排放。
勝利油田安全環(huán)保處污染治理科副科長牛春榮說:“采油污水外排,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輿論和環(huán)保壓力,尤其是國家及地方的排放標準不斷提高,但是現有的處理工藝根本無望實現達標排放。”
牛春榮說的標準,是山東省不斷提高的外排工業(yè)污水標準。據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1月1日起,山東省要求所有外排工業(yè)污水必須達到一級排放標準,即COD、氨氮濃度分別為60毫克/升、10毫克/升。2013年,這一標準進一步提高,COD、氨氮濃度分別為50毫克/升、5毫克/升。“目前的標準已經達到油田外排污水處理的極限水平。”牛春榮說。
由于達標排放門檻不斷提高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受限,油田采油污水超標排污的矛盾凸顯,勝利油田只能關閉污水外排口,自己消化采油污水。
諸如中石油吉林油田采油污水亂排放的案例并不只有一起,除了排放標準的嚴苛之外,過高的油田污水處理成本,也導致部分油田愿意冒險用最低成本的拋運來處理大量的采油污水,即使此種方法是違法的。
徐奎江表示,中石油吉林油田事件的出現反映了目前的跟蹤工作仍不到位,缺乏系統(tǒng)性的監(jiān)督。
不過,實際上并不是沒有部門來監(jiān)督。“現在有執(zhí)法權的監(jiān)管主體還是環(huán)保部,其實環(huán)保部也有執(zhí)法大隊來做這個監(jiān)督工作,但是防不了,因為有經濟利益摻雜在里頭,巨大的利益在誘惑企業(yè)偷排,偷排的成本比處理的成本低太多了。如果企業(yè)不這么做,必定會虧損,除非國家出臺相關的補貼政策。”覃文圣如此評價道。
從污水處理廠拉出去的污泥原則上要對接污泥處理中心。現在雖然有了一些污泥處理廠,但其處理量仍然很低。此外,國外的污水處理廠有50%的費用用在處理污泥上,而我國現在還達不到4%,這導致了污水處理廠無法支付治污泥的費用。覃文圣說:“企業(yè)選擇用最低的成本運出去,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有那么多污泥要處理,但國家的補貼不夠。就好像牛要產奶,而你卻不給它吃草。”
另外,除了對設備投資的考慮欠缺,國家也沒有考慮污泥處理的運營費用,致使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泥的壓力大大增加。俞保云坦言:“這個產業(yè)急需政府的財政補貼,不然項目很難建成;即便建成,虧損的可能性也很大。”
目前國內許多企業(yè)并不敢放手投資污泥處理這個新興的產業(yè),均表示仍處于觀望態(tài)度。覃文圣說:“那是因為企業(yè)在核算之后根本看不到收益的來源。”
記者采訪中發(fā)現,所有的受訪者均認為地方政府的政策補貼仍然不到位,政府部門應給予經濟和政策性的補償,企業(yè)處理污泥的力度才會加大。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在政策不明朗的情況下,企業(yè)的積極性并不高。
“其實,最重要的是應該先有個政策引導,現在缺失的就是關于污泥處理核心政策的出臺;與此同時,政府再合理給予實質性的投入資金,逐漸放開投資通道。我們需要政府先走第一步,引導并放出利好消息,帶動市場自己來運作,這樣的話整個產業(yè)鏈條才能完整。”覃文圣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