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很容易認錯的5個地名,你能讀懂幾個?
尉犁風(fēng)光
庫車天山大峽谷
樓蘭再現(xiàn)
焉耆景色
疏附古戰(zhàn)場遺址
地史百科2020-09-23 18:58
從古絲綢之路過玉門一路往西,進入到浩瀚西域之后;當(dāng)歷史重返到數(shù)千年前,天山南北一直都是旌旗招展,諸侯分割,從而也就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六國。而在這些遠古列國當(dāng)中,大都是盤踞在天山以南或大漠或綠洲之中,也就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積淀。因此,從很多的地名釋義中,更是透露著遠古時期的特定地域文化。
所以,按照今天簡化的稱呼和讀音,下列幾個地名也是常常被人誤讀說錯的。
尉犁(yù lí)
尉犁縣今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轄。尉犁又被稱為“羅布淖爾”,主要因“羅布泊”而得名,為“水草豐腴的湖泊”之一;漢初時期,尉犁為渠犁,是西域綠洲“城國”之一。后渠犁國被滅后又稱“渠犁城”和“新平”;后在民國時期因新平有重疊地名,才被改稱為尉犁。

尉犁位于全疆的中部,南疆的起點線,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500余公里;尉犁目前也是南疆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且礦產(chǎn)、旅游等資源豐富,另外尉犁也是巴州確定的“庫尉一體化”的中心區(qū)域,因此還有著州府庫爾勒的“后花園”美譽。
龜茲( qiū cí )
龜茲,即今天的南疆新興重鎮(zhèn)庫車市。庫車歷史悠久,歷史上被稱為龜茲,亦是西域三十六國重鎮(zhèn)之一。
據(jù)史冊記載,龜茲的歷史久遠可以追溯到1.2萬-4000年以前;公元前3世紀(jì)時期,龜茲就已在塔里木盆地有過軌跡。到了漢代時期,龜茲便成為了西域“城郭諸國”當(dāng)中的一個大國。到了唐代時期龜茲成為安西都護府駐地,成為了整個西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直至到了元明清時期,龜茲才繁華漸退,后在乾隆年間被改為庫車。

據(jù)說原本是申報計劃成立的龜茲市,于2019年12月被批準(zhǔn)設(shè)立為庫車市。
庫車旅游資源豐富,境內(nèi)有著著名的天山神秘大峽谷、庫車王府、克孜爾石窟、大小龍池等。
鄯善(shàn shàn )
鄯善的讀音其實按照正常的讀音很好記,但很多的老新疆人搭上新疆腔調(diào)都會讀為“陜善”等諧音;所以鄯善的“語法版本”在新疆有著多種讀法。
鄯善原為“樓蘭古國”,屬于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之一;據(jù)史料記載,樓蘭國都原為扜泥城(今若羌縣附近),與敦煌、且末、精絕、拘彌、于闐、車師、焉耆四面連接,是絲綢之路的要沖之地。所以,讓世人浮想聯(lián)翩的樓蘭古城所指的也就是今天的鄯善縣。后在漢昭帝時期,因在政治戰(zhàn)事的爭端中,樓蘭國名改為為鄯善。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后來雖然樓蘭古國的逐漸落幕,但其鼎盛神秘的歷史色彩卻是令世人永遠流連忘返。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也許就是最為恰當(dāng)?shù)囊粋詮釋。
焉耆(yān qí)
焉耆位于天山南麓的焉耆盆地腹地,是承接著南北疆交通的一個重要的樞紐中心。
焉耆的地名歷史尤為深厚。在《漢語外來詞詞典》中的"焉支"里有著焉支、 燕支、煙支、胭脂、胭支、燕脂、煙肢、燃支、焉耆、焉提等諸多寫法。而且在我國的古籍漢唐《兩漢書》《晉書》《魏書》《周書》《隋書》《新、舊唐書》均為”焉耆”;但在《佛國記》《水經(jīng)注》和《釋氏西域記》中為“烏彝”;而在《大唐西域記》中又稱”阿焉尼”。

焉稽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唐代時期為焉耆都督府;即便是到了清代焉稽被降為廳府時,仍還管轄著今天整個巴州的范圍。雖然說,現(xiàn)在的繁華都市庫爾勒為巴州州府,但在歷史地位上,焉耆依然還是“巴州一哥”。
疏附(shū fù)
疏附地名其實不易讀錯,但是它有著一個“孿生兄弟”疏勒,因此經(jīng)常會容易被外人混淆在一起。
疏附因原為屬疏勒國的一個直隸州,也就是一個附屬之地而已,或是因此才被稱之為疏附。而在維吾爾語當(dāng)中,又是“喀什噶爾闊納協(xié)海爾”之意,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喀什噶爾老城。因此,疏附也一直是喀什噶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到了今天,為什么說在即將要成立的“大喀什市”的區(qū)劃當(dāng)中,傳聞要把疏勒縣、疏附縣與原縣級喀什市劃為一體;或許也就是按照歷史的還原把“喀什噶爾”重現(xiàn)后,再按照今天的“特區(qū)定位”打造一座南疆的現(xiàn)代化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