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境內(nèi)沒有河流和大型蓄水設施,淡水資源匱乏,98%的原水依靠珠海供應。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粵澳雙方就開始了供水合作,至今已延續(xù)了半個多世紀。
近年來,澳門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對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據(jù)統(tǒng)計,對澳門供水量上世紀六十年代僅為100多萬立方米,而2012年全年對澳供水達到0.85億立方米。澳門不斷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得益于粵澳之間不斷加強的供水合作和廣東省珠海市對澳供水設施的不斷完善。
竹仙洞水庫對澳供水南系統(tǒng)等已于上世紀陸續(xù)建成。2007年,為保障供水安全,粵澳雙方簽署了《粵澳供水合作框架協(xié)議》。從此,雙方在抵御咸潮、工程建設、工程投資、水價機制、水資源調(diào)配和保護、水環(huán)境治理等領域進一步加強了交流與合作。2008年,根據(jù)《粵澳供水合作框架協(xié)議》,粵澳雙方供水合作專責小組又簽署了《關于建造第三條供澳原水管的合作備忘錄》,并于當年開工建設第三條供澳原水管。第三條供澳原水管的建成投運,使對澳供水能力從原來的20萬立方米/日,提高至50萬立方米/日。
珠海市海洋農(nóng)漁和水務局水保與供水科科長程遠如告訴記者:“對澳門供水價格,根據(jù)澳門實際由中介機構折算,同時參照香港體系,體現(xiàn)資源價值。”
珠海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均,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節(jié),上游淡水流量減少,海水上溯形成咸潮覆蓋取水口,使得供水出現(xiàn)困難。2011年開始,總投資10億元的斗門竹銀水庫的建成讓珠澳兩地告別了咸潮的困擾。
竹銀水庫總庫容4333萬立方米,工程設計供水保證率97%,工程總投資接近10億元。澳門特區(qū)政府以預付4.5億元人民幣水費的方式,給予工程項目建設積極支持,中央財政和省財政也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竹銀水源工程建成投運,可保證澳門2020年前的供水需求。
粵澳供水合作成績斐然
時間:2013-03-01 來源: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