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國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
居民:8200萬
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僅三個(柏林330萬、漢堡170萬、慕尼黑128萬)
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1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多數居住在1000-2000
人規(guī)模的村鎮(zhèn)。
環(huán)境:如果說德國城市像農村,那么德國的農村就堪比城市。毫無疑問,農村的綠化率要高于城市,而且基礎設施一點也不遜色:上下水、電、通訊、交通應有盡有。
公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農村所有的地方均是草坪和樹木,根本沒有中國農村常見的土路,柏油路通達每家每戶。每個家庭至少有一輛車,有的甚至擁有兩輛以上。在這個國家,汽車猶如中國的自行車一樣普遍。
垃圾分類: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愛護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還怎么強求別人呢?德國農婦艾拉家廚房里的垃圾箱,已經足夠讓我震撼的了。
日常的生物垃圾通過專門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并與真空管道系統(tǒng)收集的黑水一起匯入居住區(qū)的技術處理中心。兩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溫凈化處理,之后導入在30-40攝氏度下工作的發(fā)酵反應器,經過有氧處理,穩(wěn)定之后還殘留富含高濃度營養(yǎng)物質的流質物。
這些流質物將被保存起來,并被用于居住區(qū)的綠化養(yǎng)護或者賣給臨近的農業(yè)聯合組織。該組織將其分配給各個成員用于農業(yè)生產,并保存在季節(jié)性存儲器中。營養(yǎng)物質的再利用不僅使人類居住區(qū)產出的富含營養(yǎng)元素廢物以生態(tài)可承載的方式進入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huán),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產,為節(jié)能做出貢獻。
房屋:壽命長久的,木架結構房,歪歪扭扭,看似很不結實,其實大多都存在了200多年了。
農業(yè):德國人尤其是德國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BIO產品(不用化肥,農藥的產品),他們會專門去村子里找農戶,買他們的產品。有的老人甚至跑回老家,重新開始農耕的生活。從這里可以看出,德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已經不多,多數居住在農村的老百姓并不是農民,而且這些人可能比城市人更加富有,這是德國農村的現狀。
在德國,當農民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必須進行農業(yè)教育,執(zhí)證上崗。德國實行歐盟的“共同農業(yè)政策”,其核心在于農業(yè)補貼。據統(tǒng)計,目前德國農民約40%的收入來自直接補貼。
德國農戶家,有歷史意義的拖拉機,還是保時捷公司生產的。沒見過吧。
污水: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原來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污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德國農村污水采取的是工業(yè)化集中式處理辦法,即將污水通過排水管道輸送到一個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但這樣做除了成本很高以外,還帶來污水處理之后的大量沉淀物和廢物對環(huán)境造成壓力、富含營養(yǎng)物質的元素氮、磷、鉀持續(xù)不斷地流入排放水域,造成水域富營養(yǎng)化和水生物、魚類因缺氧而衰亡以及水和營養(yǎng)物質的自然循環(huán)過程被人工技術打斷等諸多弊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這種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污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德國農村分流式污水處理新辦法主要有:
一是分散市鎮(zhèn)基礎設施系統(tǒng)。德國海德堡市郊的諾伊羅特村2005年底率先建成該系統(tǒng)。辦法是在沒有接入排水網的偏遠農村建造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平時把雨水和污水分開收集,然后通過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凈化污水。這一系統(tǒng)不僅可以降低污水處理成本,還能在凈化污水的過程中獲得氮氣,從而達到使污水變成寶的目的,增強了農村土地肥力。
二是PKA濕地污水處理系統(tǒng)。PKA 濕地由介質層和濕地植物兩大系統(tǒng)組成,利用這兩大系統(tǒng)共同營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綜合物理、化學、生物三種放大功效,使污水處理功效達到最大化。該工藝主要將農村生活污水通過水管道,匯集流入沉淀池,經過沉淀池的4層篩選之后,再經PKA濕地凈化處理,然后達標排放或用于農田灌溉。該系統(tǒng)的運轉不需要化學藥劑,所有的材料都來源于大自然,對周邊環(huán)境沒有二次污染。濕地表面干燥,沒有積水,構成景觀綠地,日常運行費用很低,工藝流程簡單,管理方便。
三是多樣性污水分類處理系統(tǒng)。德國呂貝克2000年采用多樣性污水分類處理系統(tǒng),將污水分為雨水、灰水和黑水。其中灰水指廚房、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污水,黑水指經真空式馬桶排放的廁所污水。居住區(qū)屋頂和硬質地面上的雨水被雨水管道收集,并匯入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導入居住區(qū)內設置的滲水池。該滲水池屬于小區(qū)的綠化設施,經過特殊的造型和環(huán)境設計,表面看起來就像景觀設計的一部分,池底使用特殊材料如礫石等,使池中的雨水自然下滲并匯入地下水。在暴雨或降水量豐厚的情況下,還可以把多余的雨水導入相連的蓄水池,使雨水自然蒸發(fā)或通過溝渠匯入地表水。通過這種處理方式,雨水可下滲或者直接進入自然界水循環(huán)。洗菜、洗碗、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污水作為灰水通過重力管道流入居住區(qū)內的植物凈水設施進行凈化處理。
德國的基礎設施為何如此均衡呢?
答案是: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每個州就是一個國家,各州擁有自己憲法、議會、警察和政府總理,只是把國防、外交及一些宏觀經濟事務讓渡給聯邦而已。聯邦制的好處在于,各州根據自己的情況發(fā)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和文化事業(yè),而不會出現教育、文化、醫(yī)療資源密集、分布不均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德國沒有像中國一些名牌大學這樣搜刮優(yōu)秀學生資源和財政資源的問題,也沒有像北京這樣將協和、同仁、積水潭、天壇等中國一流的醫(yī)院密集于一地,讓外地人在碰到在當地無法醫(yī)治的疑難雜癥時,不得不跑到北京。既然城鄉(xiāng)條件都差不多,還有什么必要遷移到大城市?
看看德國農村是怎么處理生活污水的?
2015-08-25 19:59 專業(yè)分類:給水排水